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日暮苍山远
□马亚伟
文章字数:
  天寒,风冷,日暮苍山远。下午四五点钟,光线就开始变得昏暗了。我迎风而行,去拜访一座山。为什么说是拜访呢?因为这座山就像一位老朋友,夏秋季节我经常进山,去感受山的博大与丰饶。入冬以后,琐事绊住了脚步,迟迟未能赴山的约会。
  我所在的小城是幸运的,因为有这样一座山倚靠,小城也有了山的风骨和气韵。这座山在小城的西面,我叫它西山。西山不是很高大巍峨,但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我把视线投递过去,远远看到冬日的山呈现出苍青色,仿佛是淡墨扫过的一笔。西山与更远处的山连绵成山脉,“山脉”真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山的脉络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绵延向南。群山仿佛缓缓展开的画卷,素雅而诗意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我想象着,如果登临山顶,一眼望过去,视线一定会穿越八千里路的云和月,落到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不过,我此行的目的并不是登山。只要能够与西山零距离接触,面对面道一声“别来无恙”,然后静静地谈谈心,就足够了。冬天的山真是瘦了,瘦了整整一圈。暮色微微,苍山隐隐,我要一步一步丈量与西山的距离。只有步行,才能体会那种由远及近的真切感受。我心中的目标明确,所以走起路来脚下生风。穿过熙攘的人群,穿过密集的车流,穿过纵横的街道,我很快走出了小城。
  西山看起来就在眼前,可是如果你用心丈量它与城市的距离,就能发现它在遥远的尘世之外。它所在的地方,没有车马喧嚣,没有人群熙攘,没有高楼林立,没有纷繁与芜杂的俗务,没有凡尘中琐碎的烦扰。所以,山自古以来就带有隐逸的色彩,是安放心灵的地方。古人用隐居山林的方式来标榜自己的清高,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我们现代人,可以时不时去山林造访,让山的博大、傲岸、高洁来荡涤身上和心上的尘埃。
  每走一步,就离山更近了一些。冬日的山,看得越来越清晰。季节转换,城里的人并不太敏感,而山的反应却极为灵敏。曾经丰腴的山,此时风骨毕现。颜色上的变化是最鲜明的特征,其骨子里生出的寒意是山的底色。此时的山,真的可以叫做寒山了。远远望去,一派岑寂寒凉。山,依照季节的安排改变自己,变换底色,岁岁如此轮回。四季更迭,万物有序。朱光潜说过:“人的最聪明的办法是与自然合拍,如草木在和风丽日中开着花叶,在严霜中枯谢。”我想,其实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生命的智慧。
  天宽,地阔,日暮苍山远。迎着风,我的脚步越来越轻快。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山脚下。我仰望冬日寒山,看到它岿然不动的风姿,被一种凉意和一派雄壮深深震撼,心胸突然间就被打开了,只觉得整个人被山风吹得清透起来。此时的山,冷静,睿智,淡泊,从容,豁达。我对着苍山,轻轻道一声:“久违了!”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