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文章字数:
悄悄地,新年的脚步近了。不知不觉,家乡的年味浓了。
节日用品商店,高高挑起喜庆的红灯笼、中国结,依次铺展开红彤彤、鲜艳艳的春联,用传统的中国红无声地渲染着年味。官方的、民间的书画团体,纷纷组织人员,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免费为居民书写楹联等。节日的气氛跃然纸上,年味从浓墨的馨香里向四下弥散。
做丸子,炸春卷,包蛋饺散发出的浓香,氤氲在大街小巷。嗅着年味的馨香,小时候过年的情形,又一幕幕闪现在眼前。
记忆中的年味,“磨豆腐”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从小比较偏爱豆制品。早晨吃稀饭的时候,经常遇到挑担子走村串户卖豆制品的,父母总会买上几块臭豆腐干,分给我和弟弟妹妹吃。每次过年家里“磨豆腐”,父亲都会用热豆腐拌辣椒酱,给我们解馋。过了二十三的“小年”和二十四的“掸尘”,就是“磨豆腐”。泡黄豆,磨豆腐,这也是年味里必不可少的一味。在家里磨豆腐、做干子、压千张,或者把泡好的黄豆挑到豆腐坊去加工。那时候,豆制品是每家每户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配菜。好像少了它,餐桌上就会缺少一种灵魂。
“杀年猪”是记忆中的乡村年味里最隆重的活动。到了年底,条件允许的家庭,会用饲养了一年的肥猪好好犒劳家人一年来的辛劳。早早约了杀猪的屠夫,还要喊上左邻右舍来帮忙。其实,帮忙大多是假,来分享一下杀猪菜,才是真的。淳朴的乡里人,不帮点忙,是不好意思分享这一份快乐的。哪怕随便搭一把手,就算是出力了。大锅上水,女人烧水准备。男人逮猪,协助屠夫宰杀。老人,小孩看热闹。整个农家院里,都洋溢着实实在在的欢乐。哪怕是在过去最艰苦的日子里,杀年猪人家都是慷慨的,除了给屠夫一些肉作为酬劳,还要分一些给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杀猪菜,当然主要以猪肉为主。那时候,可以充分领略到大口吃肉的滋味。大人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小孩子除了吃就是开开心心地玩。一年里,难得有可以开心吃肉的时候。
没有杀年猪的人家,鸡鸭鹅是肯定要准备一些的。家家户户过年时候,总少不了准备一些鱼肉让大人小孩解馋。回味记忆中的年味,和现在相比真的是千差万别。小时候,物资匮乏,乡村除了一些自产的东西,不知道还能够吃到什么。而如今一到节日,菜市场,超市里,各种新鲜的蔬菜和山珍海味,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简直不知道吃什么。以前是没有东西可选择,头疼;现在供选择的东西多了,也头疼。现在,富裕起来的城乡,天天都像在过年。
记忆中的年味里,蕴藏着儿时许许多多的开心和快乐。比如“贴春联,放爆竹”,比如“穿新衣,拜大年”等。所以,记忆中的年味,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完整的。不过,从这些记忆的碎片中,随便捡拾一块,都可以折射出时代的特色,这些都是一份幸福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