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青春在千尺井下闪光
□周脉明
文章字数:
  一大早,我就来到了煤矿采访,宣传部的李部长和我是文友,当他听说我要采访矿工后,兴奋极了:“你写写我们综采的副队长黄玉亮吧,黄玉亮徐州矿大本科毕业,共产党员,舍弃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神华集团的高薪聘请,自愿回到我们矿山,不在科室待着,主动到一线采煤,修复了趴窝两年的采煤机……”李部长滔滔不绝,我一时无语了。心想:现在煤矿还有李部长说的年轻人吗?面对煤矿资源枯竭,城市在萎缩,家乡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家乡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即使回家乡,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是为了找个舒适安逸的铁饭碗而已。
  可是看到李部长那殷切的眼神,我不便拒绝。心想:到掌子面以后再说吧,或许有新的发现。我和李部长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和矿灯,坐上人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井下巷道。借着矿灯光,只见两座高大的风门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这两座风门是黄玉亮设计的,能自动开关。原来掌子面风量不够,矿工们作业时,经常憋气。自从有了风门,在掌子面待多久也不会憋气了。”李部长一边自豪地给我介绍,一边往前走,来到风门旁,他一按按钮,风门开了,我俩走进去,风门“咔”的一声关上了,“原来我们矿想请人设计安装这道风门需要十万多元,可是黄玉亮设计安装的这道门仅用了三万多元。”
  我们俩继续往前走,来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巷道比刚才窄了一些。只见前面巷道顶上有“红绿灯”。这时红灯亮了,李部长对我说:“矿车要过来了,咱们先躲一下。”我俩刚贴着巷道边站稳,远处“轰隆隆”传来一阵机车声,只见由远而近驶过来一列矿车。矿车过去,李部长指着“红绿灯”对我说:“这‘红绿灯’也是黄玉亮设计的,以前这里由于历史的原因,巷道较窄,经常出现事故,自从有了‘红绿灯’,再也没有出现过事故。”
  我一路走,一路听着李部长讲故事,渐渐地对黄玉亮产生了兴趣,觉得黄玉亮这个人物丰满起来。
  不一会儿,我俩便到了掌子面。只见掌子面灯光昏暗,机器轰鸣。借着星星点点的矿灯光,只见一位身高一米七左右,肩宽背阔的年轻人在工作台上操纵着电钮。旁边一位矿工在他的指挥下也在操控着。采煤机就像一只乖乖的大恐龙,伸着长长的脖子,前面的齿轮就像恐龙的牙齿,所到之处煤块飞溅,煤尘弥漫。恐龙的脖子下,一堆堆闪着金光的原煤随着运动的溜子走出了掌子面……
  “看到了吧?工作台上右边那位就是黄玉亮,左边那位是他的助手。三年前买了这台采煤机不到一年就坏了,没人会修。黄玉亮来了后不到两个月就把它修好了,只有黄玉亮能摆弄它。现在掌子面煤炭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七倍……”这时候,李部长在一旁对我说道。
  一会儿,采煤机停下了,矿工们开始做下一阶段的准备工作。趁这个空当,我来到了黄玉亮面前。安全帽下他的脸汗津津的,沾满了煤尘,脖子上扎的白手巾已经变黑了,一说话露出一口白牙:“嘿嘿,我有啥好采访的,就是普通矿工,你采访一下别人吧……”在他谦虚地婉拒之中,我和他聊起了大学生活,聊起了他的家庭,聊起了他的亲人……最后,我只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大学毕业后咋就又回到咱们煤矿来了?”
  “我为了我爷爷奶奶。”黄玉亮笑了笑说,“我上矿大也是为了我爷爷奶奶。我爷爷奶奶这辈子不容易……”原来黄玉亮的爷爷奶奶不是亲的,而是他爸爸的师傅。黄玉亮的父亲是个孤儿,是爷爷奶奶收留了他,帮他成家立业。黄玉亮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在井下一次冒顶事故中死了,母亲突发心肌梗死也随之离开人世,爷爷奶奶辛辛苦苦把他供到大学毕业。在大学里入了党,毕业后,拒绝了神华集团的高薪聘请回到了家乡。立志改变爷爷和父亲那两辈子矿工采煤的历史……
  听着黄玉亮的述说,我不由得心潮起伏,心想:在我们煤矿,从来不缺乏坚守与逆行的人,而这些人的动力来自那份对煤矿的初心。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