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探寻一个文学巨匠的精神原乡
□游磊
文章字数:
  癸卯年夏季的一天,当我再次踏入南浔古镇时,感觉就像翻开了一部古朴而厚重的史书,每一寸青石板路、每一道粉墙黛瓦,都氤氲着岁月的沉香。隐匿于水乡深处的徐迟纪念馆,恰似书中最动人的诗篇,引领着我穿越时光,来探寻一位文学巨匠的精神原乡。
  跨进纪念馆那扇木质门槛,光线透过雕花窗格,洒在馆内陈列的旧照、手稿之上,浮尘在光晕里轻舞,似是历史的精灵在悄声诉说。
  序厅中,徐迟的半身雕像目光深邃,凝视着往来探寻的人们。雕像周围,生平简介勾勒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生于斯长于斯的南浔之子,青年时代怀揣文学梦想,背井离乡又归来,用文字在时代浪潮里扬起理想的风帆。
  移步内室,玻璃展柜里陈列的泛黄手稿,是徐迟思想耕耘的田野。潦草却有力的字迹,涂改的墨痕,宛如他创作时跳跃的思维轨迹。那些曾震撼文坛的篇章,《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最初的构想就在这一页页稿纸上萌芽。
  端详手稿,我仿佛能看见那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昏黄的台灯宛如一座孤岛之光,将徐迟的身影牢牢锁定在一方书桌前。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笔尖摩挲纸面的沙沙声响,宛如蚕食桑叶,又似密雨敲窗,每一下都叩响文学的大门。
  在徐迟眼中,陈景润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学家,而是一位孤独的勇士,在数字堆砌的崇山峻岭间披荆斩棘。他试图以笔为绳索,搭起一座连接大众与科学尖峰的桥梁,让世人能触摸到那隐藏在晦涩公式、繁杂推算背后,一颗为理想炽热跳动的心脏。稿纸上的涂改,是他在思维迷宫中的迂回探索,一词一句的斟酌,如同在荆棘丛中寻觅最娇艳的花朵,只为精准采撷陈景润科研生涯中的高光与艰辛时刻,将之雕琢成震撼人心的文学瑰宝。
  同样,在撰写《地质之光》时,他如化身为地质队员,跟随先驱们的脚步踏入荒蛮大地。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却挡不住地质学家们叩问大地的决心。
  徐迟手中的笔是神奇的地质锤,敲开岁月尘封的岩层,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震撼故事。
  他看到李四光等众地质学家风餐露宿,凭借简陋的工具与顽强意志,在祖国山川湖海间寻觅资源宝藏,为民族复兴铺就坚实路基。
  每一次落笔,都是对他们伟大精神的虔诚致敬;每一处涂改,都是与大地灵魂的深度对话,他要将地质之光以最耀眼的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
  移步展馆一隅,那复原的书房场景,宛如一帧被定格的旧时光影像。旧木书桌泛着温润光泽,似在诉说往昔的创作点滴;藤椅好像还留有余温,承载过主人无数次的沉思与灵感乍现;堆满书籍的书架,是知识的通天塔,亦是徐迟精神遨游的宇宙苍穹。
  我轻轻地在藤椅上落座,指尖缓缓抚过桌面纹理,仿若穿越时空,与徐迟并肩而坐,一同眺望窗外悠悠河水。那河水,流淌着千年古镇的悠悠往事,也流进徐迟的心田,化为笔下灵动的诗行。
  回溯往昔,故乡的桥影或许就是他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水墨画。晨曦微露,石桥横跨碧水,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相拥,恰似一轮满月落入人间,往来行人脚步匆匆,踏出生活的平仄韵律。
  桨声欸乃,打破河面静谧,那是渔家晨起的劳作号角,也是古镇苏醒的晨曲。徐迟聆听着,将声声桨音化作文字音符,谱写出水乡的烟火乐章。深巷灯火,在夜幕低垂时闪烁摇曳,宛如繁星坠落人间,照亮晚归人的归途,也点亮徐迟心中的温情角落。他以细腻笔触,捕捉这些微末却动人的瞬间,让故乡的美在文学天地中熠熠生辉。
  徐迟的目光从未囿于水乡。他站在书房窗前,思绪早已飞越千山万水,放眼华夏大地。彼时华夏,科技星河璀璨。他看到大漠荒烟里,蘑菇云腾空而起。
  当外界喧嚣被一扇扇门窗隔绝于外,徐迟的精神世界在这方斗室之中无限延展。他独自驾驶着文学之舟,在浩瀚无垠的海洋里破浪前行。
  徐迟用手中笔,绘就一幅跨越时空、连接个体与家国、兼具温情与豪情的壮丽精神长卷,激励着后来者沿着他的足迹,在文学征途上不断探索,让那熠熠生辉的创作精神,永照华夏文苑。
  此刻,夕阳余晖透过窗棂,洒在书房一角……
  我缓缓起身,带着满脑子的思索与敬意,告别这充满魔力的角落。
  我深知徐迟虽已远去,但他的创作精神如种子般播撒在这古镇、这世间,待有志者以汗水浇灌,绽放出永不凋零的文学繁花。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