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血脉中的烽火:
从家族记忆到民族脊梁
文章字数:
  当我读到杨靖宇将军的事迹时,脑海里跃动的不仅是历史书上的铅字,还有流淌在我血液里的记忆。我的六曾祖父——那位我从未谋面却时常在家族故事中出现的志愿军战士,突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与这位抗日英雄产生了联结。他们相隔十余年,却共享着同一种精神基因:那不屈的脊梁。
  杨靖宇将军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以棉絮、草根果腹仍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与我六曾祖父在朝鲜战场上一周急行军三百里、深受重伤仍坚守阵地的往事,在时空的两端遥相呼应。历史课本上抽象的英雄主义,突然具象化为家族相册里那张泛黄的军装照——照片上的年轻人目光坚毅,嘴角微扬,脸上是受伤后的青色伤疤,却仿佛在告诉我:所谓英雄,不过是普通人在非常时刻做出了非常选择。
  这种血脉相连让我重新理解“不屈的脊梁”这五个字的重量。它不仅存在于纪念馆的展板上,更延续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当我看到《不屈的脊梁》里的故事时,突然意识到英雄主义教育从来不是宏大空洞的说教。那些故事,正是要让杨靖宇们的精神化作可触摸的精神遗产,像基因密码一样代代相传。我的六曾祖父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和战友们用生命诠释的坚韧品格,成为了我们家族最珍贵的传家宝。
  在这个和平年代重读这些故事,我发现自己正站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一边是先烈们用鲜血浇灌的历史土壤,一边是当代人容易迷失的物质丛林。杨靖宇将军胃里仅存的棉絮与我家里成堆的玩具形成刺眼的对比,这种反差令人坐立不安。或许真正的纪念不在于如何歌颂过去,而在于如何让那种精神在当下焕发新生——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那些镌刻在血脉中的记忆就会悄然苏醒,提醒我:你的身体里流淌着不屈的血。
  合上书页,我仿佛看见六曾祖父与杨靖宇将军在历史的长河中相视一笑。他们用生命点燃的火把,如今传递到我的手中。这火把照亮的不仅是过去的峥嵘岁月,更是我们这一代人要走的路。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就活在我们挺直的脊梁里,活在我们面对困境时不轻言放弃的每一个瞬间。这篇读后感,或许就是我与他们跨越时空的一次对话——关于勇气,关于责任,关于一个民族何以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不倒的秘密。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湖阳路小学四(6)班 王肖蒽
  指导教师 费玲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