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奇葩招聘现象,不能一笑了之
文章字数:
针对大众对奇葩招聘的持续关注与热烈讨论,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委屈”,认为自己的选人标准被过度解读;而求职者群体则普遍对这类企业的文化内核、管理逻辑以及个人入职后的成长空间产生深深的怀疑。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固然依法享有自主选择权,但这份“自主权”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法律又该如何界定那些看似“个性化”却可能触碰公平底线的招聘行为?这些问题,正随着越来越多奇葩招聘案例的曝光,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
招聘前台要求“头发浓密”、参加面试却突然被要求锄地……调查发现,一些千奇百怪的招聘要求屡见不鲜。星座、属相、姓氏、是否养宠物,甚至狐臭、地方口音等,都可能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更令人无奈的是,面对这些不合理要求,身处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往往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要么选择妥协接受,要么默默放弃机会,很少有人能真正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面对奇葩招聘,我们是否只是一笑了之?其背后是否隐藏着新型就业歧视?有关专家认为,企业设置一定的用人门槛本无可厚非,但超出合理用人边界的另类招聘行为亟待规范。
一家物流公司在面试中设置了“锄地”环节,30余名应聘用户运营、客服和文案编辑的求职者被分为3组,每人发一把锄头,以小组形式轮流翻地,面试官则在一旁观察。结束后,求职者还需互相评价对方在锄地环节的表现。如此另类的考题让参与者“想笑却不敢笑”。这波讨论尚未平息,另一家毛发专科医院的招聘信息又登上热搜。其列出的任职条件中,除年龄和身高外,特别强调要“头发浓密”,有网友甚至调侃道:“难道头发少的人连工作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由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两家企业先后对招聘环节作出回应。物流公司表示,“锄地是老板推崇的‘环境面试法’,意在考察求职者的应变与适应能力,尤其是业务岗位”;毛发专科医院则回应称,作为毛发专科机构,自然会对应聘者的毛发状况有一定要求。面对公众对奇葩招聘的关注与热议,一些受访的中小微企业负责人感到委屈:“选人用人本身是主观性较强的工作,我们当然要筛选出最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多出一两项非常规考察点也要被指责吗?”
还有一些企业的招聘行为更令人迷惑。例如,有的企业在招聘启事中公然写道“因薪资较低,不招经济困难者”“欢迎家庭条件优越的年轻人加入”;更有企业将公司的晋升体系与古代妃嫔等级一一对应,被大众嘲讽为“选妃式招聘”……诸如此类的要求让不少求职者心生疑虑:“这样招人,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哗众取宠?”
郑源(化名)两年前刚走出校门踏入职场。回顾求职经历,他提到曾有企业将QQ等级视为招聘的重要参考。有趣的是,在不同企业眼中,QQ等级高低可能代表截然不同的含义。在招聘淘宝客服时,高QQ等级被视为优先条件,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应聘者更熟悉网络聊天工具,善于沟通。也有企业明确声明“QQ25级以上者勿应聘”,认为这类求职者可能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
“招聘都这么不靠谱,其企业文化恐怕有问题,未来也很难真正重视员工的成长与发展。”郑源表示,对这类企业,自己和身边同学大多会选择不再关注。
“某些姓氏和属相的人不能用,怕和老板相冲;有地方口音的人不行,怕影响公司形象;处女座员工不好相处,最好不招……”一位刚离职的资深人力资源经理透露,由于单位领导提出诸多非常规用人要求,她在职期间一直难以招聘到合适人选,最终自己也因无法适应公司氛围而选择离开。
“企业招聘应为求职者提供公平的平台,招聘工作必须具备专业态度。”一位职校就业指导老师谈及奇葩招聘现象时表示困惑:“一般来说,企业招聘应关注应聘者的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综合能力是否匹配岗位需求。若仅凭几个与专业能力无关的个性特点就将人拒之门外,是否太过儿戏?”
近年来,一种观点逐渐获得公众认同:许多奇葩招聘的背后,反映出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劳动者的傲慢与歧视,这也使得求职者对越来越多偏离常规的招聘行为变得高度敏感和反感。
“是否存在歧视,不能一概而论。”某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李凯认为,用人单位以负责人个人偏好作为招聘标准,只要不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原则上不应被过度谴责。若其招聘方式与公众普遍认知相悖,则应交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
李凯指出,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享有自主权,可通过合理提问与测试对应聘者进行筛选和考核,适当提高门槛也属正常。但这种自主权不应被滥用,任何超出合理边界的招聘行为都需规范,违反法律规定的必须予以惩戒。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中增加了“平等就业权纠纷”案由,劳动者在遭遇就业歧视时,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面对层出不穷的奇葩招聘,我们不应一笑了之。只有让各类人才在更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郑莉表示,奇葩招聘的存在,反映出当前职场生态仍有待改善。因此,除了鼓励求职者勇敢运用法律武器维权之外,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及时介入,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引导用人单位加强自律,规范人才招聘流程。
招聘前台要求“头发浓密”、参加面试却突然被要求锄地……调查发现,一些千奇百怪的招聘要求屡见不鲜。星座、属相、姓氏、是否养宠物,甚至狐臭、地方口音等,都可能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更令人无奈的是,面对这些不合理要求,身处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往往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要么选择妥协接受,要么默默放弃机会,很少有人能真正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面对奇葩招聘,我们是否只是一笑了之?其背后是否隐藏着新型就业歧视?有关专家认为,企业设置一定的用人门槛本无可厚非,但超出合理用人边界的另类招聘行为亟待规范。
一家物流公司在面试中设置了“锄地”环节,30余名应聘用户运营、客服和文案编辑的求职者被分为3组,每人发一把锄头,以小组形式轮流翻地,面试官则在一旁观察。结束后,求职者还需互相评价对方在锄地环节的表现。如此另类的考题让参与者“想笑却不敢笑”。这波讨论尚未平息,另一家毛发专科医院的招聘信息又登上热搜。其列出的任职条件中,除年龄和身高外,特别强调要“头发浓密”,有网友甚至调侃道:“难道头发少的人连工作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由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两家企业先后对招聘环节作出回应。物流公司表示,“锄地是老板推崇的‘环境面试法’,意在考察求职者的应变与适应能力,尤其是业务岗位”;毛发专科医院则回应称,作为毛发专科机构,自然会对应聘者的毛发状况有一定要求。面对公众对奇葩招聘的关注与热议,一些受访的中小微企业负责人感到委屈:“选人用人本身是主观性较强的工作,我们当然要筛选出最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多出一两项非常规考察点也要被指责吗?”
还有一些企业的招聘行为更令人迷惑。例如,有的企业在招聘启事中公然写道“因薪资较低,不招经济困难者”“欢迎家庭条件优越的年轻人加入”;更有企业将公司的晋升体系与古代妃嫔等级一一对应,被大众嘲讽为“选妃式招聘”……诸如此类的要求让不少求职者心生疑虑:“这样招人,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哗众取宠?”
郑源(化名)两年前刚走出校门踏入职场。回顾求职经历,他提到曾有企业将QQ等级视为招聘的重要参考。有趣的是,在不同企业眼中,QQ等级高低可能代表截然不同的含义。在招聘淘宝客服时,高QQ等级被视为优先条件,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应聘者更熟悉网络聊天工具,善于沟通。也有企业明确声明“QQ25级以上者勿应聘”,认为这类求职者可能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
“招聘都这么不靠谱,其企业文化恐怕有问题,未来也很难真正重视员工的成长与发展。”郑源表示,对这类企业,自己和身边同学大多会选择不再关注。
“某些姓氏和属相的人不能用,怕和老板相冲;有地方口音的人不行,怕影响公司形象;处女座员工不好相处,最好不招……”一位刚离职的资深人力资源经理透露,由于单位领导提出诸多非常规用人要求,她在职期间一直难以招聘到合适人选,最终自己也因无法适应公司氛围而选择离开。
“企业招聘应为求职者提供公平的平台,招聘工作必须具备专业态度。”一位职校就业指导老师谈及奇葩招聘现象时表示困惑:“一般来说,企业招聘应关注应聘者的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综合能力是否匹配岗位需求。若仅凭几个与专业能力无关的个性特点就将人拒之门外,是否太过儿戏?”
近年来,一种观点逐渐获得公众认同:许多奇葩招聘的背后,反映出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劳动者的傲慢与歧视,这也使得求职者对越来越多偏离常规的招聘行为变得高度敏感和反感。
“是否存在歧视,不能一概而论。”某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李凯认为,用人单位以负责人个人偏好作为招聘标准,只要不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原则上不应被过度谴责。若其招聘方式与公众普遍认知相悖,则应交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
李凯指出,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享有自主权,可通过合理提问与测试对应聘者进行筛选和考核,适当提高门槛也属正常。但这种自主权不应被滥用,任何超出合理边界的招聘行为都需规范,违反法律规定的必须予以惩戒。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中增加了“平等就业权纠纷”案由,劳动者在遭遇就业歧视时,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面对层出不穷的奇葩招聘,我们不应一笑了之。只有让各类人才在更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郑莉表示,奇葩招聘的存在,反映出当前职场生态仍有待改善。因此,除了鼓励求职者勇敢运用法律武器维权之外,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及时介入,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引导用人单位加强自律,规范人才招聘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