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技工院校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纳入必修课
文章字数:
本报综合讯(记者 田国垒)据《工人日报》消息,为以数字化开辟技工教育发展新赛道,培养壮大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山东省人社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全省技工院校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系统部署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训资源建设、教学评价改革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关键任务。
《通知》要求,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山东全省技工院校将使用省人社厅统一组织编写的《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教材,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不低于32学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各院校要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专业特色,开发配套案例库和实训项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优势专业融合,形成“一校一品”的“人工智能+”教学体系。
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评价,《通知》明确,将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数据,依托大数据实现学情动态分析与个性化学习路径调整,构建融合学业成绩、实训表现和职业素养的多维度、全过程发展性评价体系,推动考核方式从“结果”向“能力”转变,培养适配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此外,《通知》突出强调校企协同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优势作用,提出构建“双主体”育人机制。通过精准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鼓励院校与人工智能企业共建“双师课堂”、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推动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和项目开发,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知》要求各院校要分层分类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鼓励参加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建设省级师资培训基地,探索将“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相关专业纳入省级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全面提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
《通知》要求,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山东全省技工院校将使用省人社厅统一组织编写的《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教材,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不低于32学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各院校要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专业特色,开发配套案例库和实训项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优势专业融合,形成“一校一品”的“人工智能+”教学体系。
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评价,《通知》明确,将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数据,依托大数据实现学情动态分析与个性化学习路径调整,构建融合学业成绩、实训表现和职业素养的多维度、全过程发展性评价体系,推动考核方式从“结果”向“能力”转变,培养适配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此外,《通知》突出强调校企协同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优势作用,提出构建“双主体”育人机制。通过精准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鼓励院校与人工智能企业共建“双师课堂”、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推动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和项目开发,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知》要求各院校要分层分类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鼓励参加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建设省级师资培训基地,探索将“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相关专业纳入省级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全面提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