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培养具有民族自信、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湖北省竹山县探索新时代大思政育人路径纪实
文章字数:
   □朱本双
  湖北省竹山县,不仅浸润着革命先烈的热血,更流淌着堵河的清波。从劳工大律师施洋振臂高呼的凛然身影,到辛亥元勋张振武为共和喋血的壮志豪情;从许明清烈士在黎明前夜英勇就义的坚贞不屈,到官渡绿池子革命旧址群无声诉说的烽火岁月——厚重的红色历史,构成了竹山精神谱系中最鲜亮的底色。如今,在县委书记汪正义的率先垂范下,一场以红色基因赋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正在竹山校园内外蓬勃展开,为新时代青少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之钙。

   深耕红色沃土 点亮精神灯塔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红色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竹山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红色遗迹与英烈事迹,是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奋斗意志的珍贵教材。近年来,全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历史主动,系统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挖掘与活化工程。
  “抢救式”保护与系统梳理。成立由史志、文旅、教育等部门骨干组成的红色资源普查专班,跋山涉水,深入乡村田野、走访知情老人,对包括施洋故居、张振武烈士墓、许明清烈士殉难地、官渡绿池子、中共鄂西北地委机关旧址群等在内的多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测绘建档、史料考证和现状评估。编纂出版《竹山红色记忆》《竹山英烈谱》等地方文献,让尘封的历史细节重焕光彩。
  “沉浸式”场馆建设与场景再造。投入专项资金,对核心红色场馆进行修缮提升。在绿池子革命旧址群,不仅恢复了历史原貌,还生动再现了当年革命者艰苦卓绝的工作生活场景。修缮升级后的施洋纪念馆,展厅分为“求真探索”“赤心向党”“二七英烈”“精神永存”四大板块,通过“声、像、影、景、物、画、光、电、网、教、培、研”等多种形式,建成集教育、活动、管理、交流、服务、展示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许明清烈士陵园,精心布展英烈生平事迹,将烈士的精神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精神图谱。各学校还打造了集参观、研学、实践于一体的“红色文化走廊”等设施。
  “立体化”研究与价值提炼。联合党史研究机构,定期举办“竹山红色文化论坛”,深入探讨施洋的劳工权益思想、张振武的革命实践、许明清的忠诚品格以及绿池子根据地的斗争策略在新时代的价值意蕴。提炼出“信仰如磐、赤诚报国、敢于斗争、人民至上”的竹山红色精神内核,为思政教育注入具有强烈地域认同的思想灵魂。
   县委书记率先垂范营造思政金课氛围
  在竹山县,思政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门的工作。县委书记汪正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承担起上好思政课的重任,为全县干部教师树立了标杆。
  精心备课,以史鉴今。2024年10月30日,县委书记汪正义来到竹山一中,以“珍惜光阴,快乐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主题,为师生讲授思政课。他结合县情实际,旁征博引、言辞恳切,介绍了竹山经济社会发展及战略规划方向,从爱党爱国、增强民族自信,热爱竹山、激发奋进动力,砥砺奋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与师生们面对面交流。他寄语全体同学要爱党、爱家乡,做有信仰、有情怀的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努力学习,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互动共鸣,解疑释惑。课堂采用“讲述+讨论+问答”的模式。面对学生“和平年代如何体现爱国”的提问,县委书记汪正义没有空讲大道理,而是从学好本领建设家乡、遵守社会公德、传承红色家风等身边事谈起,引发了热烈讨论。
  示范效应,蔚然成风。县委书记汪正义的这堂“示范课”,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各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纷纷走进思政课堂、走上讲台。乡镇党委书记在本地烈士陵园前开讲,校长们在校园红色文化角与学生围坐交流。思政教育从“文件要求”变成了全县上下身体力行的“头等大事”。
  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育人路径
  竹山县以汪正义书记的示范为引领,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体系,让红色基因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千方百计让课堂主渠道“活”起来。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学校将本地红色故事、英雄人物有机融入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学。例如历史课上讲到五四运动,教师会延伸讲解施洋如何受新思潮影响投身工运;语文课学习议论文写作,则以张振武的革命檄文为范例。
  大力推广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施洋小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红色话剧《大律师施洋》,再现“我不怕人,不怕事,不怕死,堂堂正正做人,反对强暴,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万个施洋!”“劳工万岁!”等震撼场景,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张振武小学编印了《红色振武》《首义元勋张振武》《竹山县革命传统教育读本》等系列校本教材,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阅读”、红色经典诵读评比等活动,激励孩子们发奋图强,立志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实践大课堂“动”起来。设计覆盖小学到高中的梯度化研学路线:“英雄足迹探寻线”(许明清烈士陵园—张振武纪念馆—施洋故居—施洋纪念馆)、“烽火岁月体验线”(绿池子旧址群—周边战场遗址)。学生身着简朴服装,在绿池子旧址体验“红米饭南瓜汤”,在专业讲解和任务驱动下完成沉浸式学习。
  在清明、七一、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及入队、入团、成人礼等关键节点,组织学生到红色场馆举行庄严仪式。在许明清烈士墓前举行的入团宣誓,已成为许多竹山学子终生难忘的记忆。
  校园红文化“浓”起来。校园内设立“红色文化长廊”、英烈事迹宣传栏等。施洋小学精心绘制长48米、高2.4米的巨幅红色文化墙,内容包括“忆苦思甜、铭记历史”“律师仗义、烈士同俦”“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推翻帝制、民族觉醒”“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东方巨龙、屹立世界”“复兴之路、强国有我”“课程思政、筑梦未来”等八个部分,打造具有红色革命特色的校园文化墙,为师生提供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历史、传承英雄精神的重要平台。
  持续开展“讲好开学第一课、红色文化记心间”活动,通过聆听施洋烈士光辉事迹等方式,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不忘革命历史、厚植爱国情怀。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书信朗诵会”“寻找身边的老党员”等活动。张振武小学、实验小学的“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利用节假日在县博物馆红色展厅为游客义务讲解,既锻炼了能力,也深化了认知。
  数字云平台“联”起来。建立“竹山红·云课堂”资源库,汇集红色场馆VR全景、英烈故事微视频(如《施洋的最后三天》《许明清的一封家书》)、精品思政课例、学生实践成果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开展“竹山青年说信仰”等话题互动,鼓励学生用短视频、摄影、绘画、短文等形式表达学习感悟,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红色教育新场域。
   筑大思政“同心圆”育新时代“红孩子”
  竹山县持之以恒、深耕细作的学校红色思政教育,正悄然结出丰硕果实。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等荣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深刻塑造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
  理想信念根基更牢。系统深入的红色教育,让抽象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变得具体。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5%的高中生明确表示“竹山英烈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在绿池子研学后,一名初中生在心得中写道:“当年革命者在这深山坚守,靠的是信仰的灯。今天我的灯,是为家乡变得更美更富而点亮。”
  奋斗精神有效激发。红色基因中蕴含的拼搏意志与担当精神,有效转化为学生克服困难、追求卓越的内驱力。在偏远的柳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们自发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助,他们常说:“张振武敢为天下先,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敢啃硬骨头。”面对挫折,更多学生能以许明清等烈士的坚韧为榜样。
  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对革命先辈“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萌发与践行。多所学校“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社区、敬老院;学生关注环保,开展“守护堵河”“一江清水北送”行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宣传,为家乡特产代言。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小我融入大我”。
  地域文化认同持续深化。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自豪感显著提升。“我是竹山人,我们这里有施洋、有张振武、有许明清”,成为学生们自信的表达。这为未来建设家乡、留住人才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共筑大思政“同心圆”,培育新时代“红孩子”。唯有将信仰的种子深植于脚下沃土,方能育出参天栋梁;唯有以真挚与创新激活历史的脉搏,红色基因才能在青年的血脉中持久滚烫。竹山之路,为县域如何用好用活本土红色资源、筑牢立德树人根基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