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弘扬教育家精神: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实践
□吴春喜
文章字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需要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将其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本文将从价值指引和实践路径两个维度,探讨教育家精神如何铸就教育报国的精神底色,滋养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指引:铸就教育报国的精神底色
  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所在,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指路明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教师明确了价值基点与格局广度。
  坚定教育报国的政治立场。教师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直接践行者,其政治立场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基础教育阶段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黄大年教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效力时表示:“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这种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精神追求,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职业信仰。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投身教育事业。只有教师自身确立了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报国的种子,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拓展文化育人的全球视野。文化自信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教师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期,教师需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引导学生在中外文明互鉴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课程与跨学科融合,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共同命运,通过模拟联合国、国际理解教育等活动,培养兼具民族根性与世界胸怀的新一代。
  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养分:滋养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家精神不仅是一种价值引领,更是一种实践智慧。它源于教育实践的沃土,又反哺教师的专业发展。“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与“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育人智慧:从“教书匠”到“大先生”。因材施教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育人理念。在工业化教育模式下,标准化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而教育家精神则呼唤教师关注每一个独特生命的成长需求。基础教育中,教师需要突破“一刀切”的教学局限,探索个性化教育路径。项目式学习(PBL)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北京中关村一小教师设计的“社区水资源调查”项目,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研究角度。这种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差异,又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分层教学也是践行因材施教的重要策略,某初中数学教师将课堂练习分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和“挑战创新”三个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发展。教育家精神倡导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大先生”。所谓“大先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洞察学生心灵的能力。北京市特级教师李镇西坚持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其学习特点、情绪变化和人际关系,据此提供个性化指导。这种教育实践正是教育家精神中“启智润心”的生动体现。
  躬耕态度:终身学习与创新实践。终身学习是教育家精神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在知识更新加速的今天,教师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家精神中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正是对这种躬耕态度的精辟概括。
  数字化教育变革为教师学习提供了新机遇。AI、VR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教育形态。深圳某小学语文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古诗意境体验课”,学生可以“置身”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场景,直观感受诗歌意境。这种创新实践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教师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的开放心态。然而,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教师的仁爱之心。教育家精神强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职业坚守,这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尤为珍贵。基础教育工作者既要积极适应技术变革,又要守护教育的人文情怀,在“变”与“不变”中把握教育的真谛。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义与践行路径
  教育家精神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基础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奠基固本的重要使命。践行教育家精神,需要系统构建制度保障和文化氛围。
  构建教育家精神的培养体系。师范院校是培育教育家精神的摇篮。河南师范大学召开的“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研讨会”提出,要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具体措施包括:开设“教育家思想研究”课程,组织师范生研读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的著作;开展“未来教师师德养成”实践活动,在支教、家教等实践中培养教育情怀;建立“师范生成长档案”,追踪其专业理念发展。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需要融入教育家精神。吉林省依托“黄大年纪念馆”建立教师研修基地,通过现场教学引导教师感悟教育家精神;上海市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培训必修模块,设计“教育家的故事”“我的教育哲学”等反思性学习任务。这些制度化举措,有助于教育家精神从理论倡导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各地开展的“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通过优秀教师的真实故事,向社会传递教育的价值与尊严。基础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应主动传播教育家精神,通过家长会、社区讲座、媒体文章等渠道,向公众阐释现代教育理念,纠正“唯分数论”等片面认识。
   以教育家精神照亮教育未来
  教育家精神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基础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力量源泉。从价值指引到实践智慧,从个人修养到制度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以“心有大我”的理想信念铸魂,以“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施教,以“勤学笃行”的躬耕态度治学,以“乐教爱生”的仁爱之心育人。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以教育家精神自我激励,从“经师”走向“人师”,从“教书匠”成为“大先生”。让我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共同谱写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