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远离“牛马之交”
□张宏宇
文章字数:
  在当今快节奏的职场环境中,一种特殊的社交关系——“牛马之交”正悄然滋生。所谓“牛马之交”,是指在职场中因工作关联而形成的表面和谐、实则充斥着功利性与负能量的社交联结。它像一层看似无害的薄膜,包裹着职场人的日常互动,却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工作间隙,大家围在茶水间闲聊几句;午休时,三五人凑在一起分享外卖;下班后,偶尔约着聚餐K歌,场面总显得热络又亲切。当我们拨开这层温情的面纱,会发现其内核实则是一片相互消磨的精神荒漠。
  这类交往中的话题,似乎永远绕不开几个维度:工作任务的繁重程度、对上级领导的隐秘诋毁、薪资待遇的暗中攀比,以及同事间若有若无的倾轧。日复一日沉溺于这样的消极对话,就像陷入了一片黏稠的泥沼:你越是试图挣扎,反而被缠得越紧。有人起初只是想“融入集体”,偶尔附和几句抱怨,可渐渐地,抱怨成了习惯,消极成了常态。原本对工作的热情被“大家都在混日子”的氛围稀释,原本想提升技能的计划被“学了也没用”的论调搁置。最终在日复一日的消极循环中,集体陷入一种无意识的沉沦。这种交往不仅无法滋养个人的精神世界,反而如同慢性毒药,在看似无伤大雅的闲聊中,一点点侵蚀着参与者的专注力、判断力,甚至包括对生活的热忱。
  “牛马之交”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那如同温水煮青蛙般的同化效应。它像一个无形的竹篓,框定了所有人的“允许范围”——平庸是安全的,进取是危险的;抱怨是合群的,努力是“装腔作势”的。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禁闭》中写下“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在“牛马之交”的圈子里得到了最直白的印证:这里的“他人”不是伙伴,而是阻碍个体成长的枷锁。更令人唏嘘的是,很多人身处其中毫无察觉,反而将这种病态的互动当作“职场生存智慧”,压根没意识到自己早已在负能量的漩涡中,弄丢了对生活的主动权。
  看清了“牛马之交”的隐形伤害,我们更需要掌握辨识它的能力。这类社交关系往往有几个鲜明的特征,值得我们警惕。
  其一,交流内容的“负面浓度”极高。80%以上的对话都围绕着抱怨展开,仿佛整个世界的不如意都集中在了职场,而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放大这些不如意。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抱怨往往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只是单纯的情绪宣泄。
  其二,社交后的“能量损耗”明显。正常的社交应该像给电池充电,让人感到放松或充实;而“牛马之交”的聚会更像一个耗电装置。参加完一场聚餐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不仅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脑袋发沉、情绪低落——要么被别人的抱怨勾起了自己的焦虑,要么为了附和他人而消耗了大量心理能量。
  其三,关系中的“隐性竞争”无处不在。表面上,大家“同仇敌忾”地吐槽领导,仿佛是“统一战线”;暗地里,每个人都在悄悄较劲:谁的工资条更厚,谁跟领导走得更近,谁的项目获得了更多资源。这种竞争不像良性竞争那样催人奋进,反而充满了猜忌和防备。
  其四,圈子里的“成长真空”状态。整个社交圈几乎没有建设性的探讨:没人会分享新学到的技能,没人会讨论行业的新趋势,更没人会在你迷茫时给出具体的建议。这里没有思想的碰撞,只有观点的趋同;没有积极的鼓励,只有消极的同化。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曾在白天提着灯穿梭于雅典街头,说要“寻找真正的人”。如今,我们也需要手持“自省之灯”,审视身边的每一段关系:这段交往是在滋养我,还是在消耗我?是在推着我向前,还是在拉着我沉沦?真正值得深交的伙伴,应当是能在你懈怠时敲响警钟,在你迷茫时给予理性指引,在你进步时真心喝彩的人。
  要摆脱“牛马之交”的裹挟,首先需要的是“断舍离”的勇气。做出这个决定,往往意味着要面对一些现实的压力:可能会被贴上“不合群”“高傲”的标签。就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所说:“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只有在独处时,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在远离“牛马之交”的过程中,构建健康的职场人际关系网络同样重要。这并不是要我们变得孤僻冷漠,而是要建立一种“有边界的联结”——既保持职场协作的顺畅,又不让自己陷入情感的内耗。
  首先,要学会“筛选社交对象”。真正值得投入精力的关系,应当是“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的。那些能和你一起讨论“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不是只讨论“如何应付工作”的人,才是值得深交的伙伴。
  其次,要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智慧。真正有价值的职场关系,往往像白开水一样平和持久。不需要每天黏在一起吐槽,却能在你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不需要频繁的聚餐维系,却能在项目合作时默契十足。这种关系不掺杂过度的功利算计,也没有刻意的讨好迎合,而是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成长的自然联结。
  最后,要懂得“保持适当的边界”。职场关系的核心是“协作”,而非“绑定”。我们不必对同事的私人生活了如指掌,也不必强迫自己参与所有的集体活动。当你开始设立边界时,反而会吸引那些尊重边界的人。
  生命的质量从来不是由社交的数量决定的。重要的不是你参加了多少场聚会,而是这些聚会能否让你感到充实;不是你认识了多少同事,而是这些同事能否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远离“牛马之交”,我们才能卸下精神的枷锁,拥抱那个更真实、更有力量的自己,也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真正值得同行的伙伴。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