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写好游记 定格精彩
□张海朋
文章字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传统的学习与成长理念,在当代中小学生身上正得到越来越生动的体现。研学旅行、暑期游学等活动,已成为他们成长轨迹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实践。一次远行,必然沉淀为一段难忘的记忆,催生一串深刻的感悟。若能将这份经历与思考诉诸笔端,用文字定格成一篇游记,便是对这段时光最珍贵的馈赠。
  此外,“学游记,写游记”贯穿了义务教育全过程。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与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均专门设置了“游记”主题单元及“学写游记”写作任务。可见,写好游记既是记录成长、抒情言志的精神需求,也是语文素养培育的现实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血肉丰满、情韵兼具的游记呢?

   游记之识
  所谓游记,就是记录旅行见闻、抒发游览感悟的记叙文。其素材如同浩渺星河,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风光,涵盖山川湖海、草木鸟兽、风云雨雪等自然造物;另一类是人文景观,包括名胜古迹、民俗风情、饮食文化,以及听闻的神话传说、趣闻轶事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素材并非割裂存在。名山大川往往沉淀着文人墨客的题咏,古镇老街必然萦绕着世代相传的故事——自然与人文向来相互浸润,共同编织成地域独有的生命肌理,为游记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写游记之要
  “文无定法,贵在得法。”写好游记需兼顾多重要素,如同绘制人物画像,既要勾勒轮廓,更要传递神韵。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1.以“游踪”立骨,勾勒“画像”框架。
  游踪就是游览的踪迹,游记必有游踪。游踪是游记的生命线,如同骨骼支撑躯体。清晰交代游踪,可采用“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复合手法:随着脚步移动,观察视角不断变换,景物也随之流转;同时,对标志性景观驻足细赏,进行聚焦描写。这种“动与静”的结合,既能展现游览全程,又能突出核心景物。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堪称典范。作者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开篇,交代出发地与路线;继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记录探寻过程;随后定点描写“水尤清冽”“鱼可百许头”的潭中景致;再“坐潭上”描摹周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全文以游踪为线,穿插三处定点特写,使游览脉络清晰如绘,重点景物跃然纸上。这种写法对现代游记仍有启示:记录游踪时,可加入时间标记(如“清晨”“午后”)、空间方位(如“左转”“登临”),使框架更显严谨。
  对学生而言,可采用“路线图式”写作:例如游览植物园,可以先写“踏入东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牡丹园”,再写“沿左侧小径前行,来到热带雨林温室”,最后写“登上观景台,俯瞰全园景致”。在此基础上,对温室中的“气生根”“绞杀现象”等进行特写,便能使文章既有骨架又有血肉。
  2. 以“手法”塑形,描摹“画像”特征。
  如果说游踪是骨架,写作手法便是塑造形貌的笔墨。游记需调动多种手法,让景物从文字中“立起来”。最基础的是“多修辞+多感官”的结合:修辞赋予景物灵性,感官描写则让读者如临其境。
  《壶口瀑布》中,梁衡写水流:“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这里运用了拟人(“哀哀打旋”)、比喻(“如丝如缕”“交响乐”)、排比(句式并列),将水的形态写得灵动可感;同时调动视觉(“亮晶晶”)、听觉(“交响乐”),让瀑布的“形与声”交织成画。
  学生写作时,可尝试“五感观察法”:例如写古寺,视觉上写“朱红的廊柱斑驳不堪,阳光透过窗棂洒下金斑”;听觉上写“檐角铜铃在风中轻响,远处传来诵经声”;嗅觉上写“檀香与青苔的气息缠绕鼻尖”。再辅以修辞:“廊柱上的裂痕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诉说着百年沧桑”,景物便立体鲜活起来。
  此外,对比手法能增强表现力。例如,写日出可以先写“黎明前的山谷漆黑如墨”,再写“东方泛起鱼肚白,继而霞光喷涌”,通过明暗对比凸显壮丽。动静结合也很重要,例如写古镇,先描述“青石板路静卧在晨光里”,再写“挑着担子的小贩吆喝着走过”,静景为底,动景为魂,画面便有了生气。
  3.以“情感”丰神,凸显“画像”气韵。
  “一切景语皆情语。”游记的高下,往往取决于情感的真挚与深度。同样的山水,因心境不同而呈现迥异色彩: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是豪迈,杜甫“感时花溅泪”是忧国,这便是情感的魔力。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借景抒情”的巅峰。他未亲至岳阳楼,却通过“淫雨霏霏”时“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的萧瑟,与“春和景明”时“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明媚对比,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这种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写法,让文章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
  学生写作时,需避免两种误区:一是“无情感”,单纯罗列景物;二是“强抒情”,脱离景物空发感慨。正确的做法是“景中生情”:例如游长城,可写“触摸城砖上的凹痕,仿佛触到了戍边将士的体温”,由砖石的质感自然引出对历史的敬畏;观潮时,从“浪涛拍岸的轰鸣”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让情感有附着点。
  更 进 阶 的是“ 情理 交融”。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由“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游览体验,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人生哲理。学生可借鉴这种写法:例如登高山时,由“气喘吁吁仍坚持登顶”的经历,联想到“学习亦如登山,唯有坚持方能见风光”,让文章既有情感温度,又有思想深度。
  4. 以“文化”增色,丰厚“画像”内涵。
  自然与人文的交织,是游记最动人的底色。一处景物的魅力,往往源于其承载的文化记忆。写游记时,融入当地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能让文章更具厚重感。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篇幅极短,却因文化内涵而不朽。“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时间交代,暗含着作者被贬黄州的背景;“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描写,既写月色之美,又显文人“闲者”的心境。这种将个人境遇与文化传统(如文人夜游的雅趣)结合的写法,让文章余味悠长。
  学生写作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典故嵌入”,如游西湖提“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观黄鹤楼引“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二是“民俗记录”,如写陕北之行,描述安塞腰鼓的“狂舞”“呐喊”,记录剪纸艺人的“红纸翻飞”;三是“细节考证”,如参观古桥时,留意桥碑上的建造年代、石雕纹样的寓意,这些细节能彰显观察的深度。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元素不能“硬塞”,而应结合游览场景,让文化从景物中自然流淌出来。
   写游记之忌
  忌“面面俱到”:一处景点往往内容繁多,如果不加取舍地全写,只会让文章臃肿杂乱。写游记需明确“要表达什么”,再围绕核心选取素材。例如游颐和园,若想突出“皇家园林的对称之美”,就重点写建筑的布局,对长廊的彩绘可略写。
  忌“表达方式单一”:游记以记叙、描写为主,但可在记叙或描写中融入情感(抒情)、引入评价(议论),既能丰富内容,又能使文章语言波澜起伏、蜿蜒向前。例如《壶口瀑布》的记叙与描写、抒情相结合,《游褒禅山记》的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学生可尝试“描写三句+抒情一句”的节奏,避免行文枯燥。
  忌“感悟雷同”:同一处景物,特别是名胜风景,前人已经写了很多篇游记,倘若自己没有生发一些原创的新思考、新认知和新感悟,则极易步入“平淡无奇、人云亦云”的深渊。对此,要多联系个人成长经验和生活体验,及时记录瞬间感悟。
  写好游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常也可以做一些准备:例如“带着问题游览”。出发前查阅资料,列出想了解的问题,带着问题观察,素材会更有针对性。可以“即时记录灵感”。随身携带笔记本,记下瞬间感受,这些鲜活的细节是写作的富矿。还可以“模仿与创新结合”。初学可仿写课文,熟练后尝试创新,如用日记体、书信体写游记,让形式更显新颖。
  学生们要在日常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多思考、勤练笔、恒坚持,才能用满意的游记作文定格精彩难忘的旅行体验,进而展示自己眼中心中别样的风景,展现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真挚热爱、对生命对人生的真切感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游记的本质,是用文字复刻心灵与世界的相遇。当学生学会用游踪搭建框架,用手法描摹细节,用情感赋予灵魂,用文化增添厚度,笔下的游记便不再是简单的“旅行记录”,而是一段段有温度、有深度的生命印记。这既是语文学习的目标,更是成长路上的珍贵收获。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