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走稳求职就业路
□顾文革
文章字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在数字技术深刻重构就业生态的今天,求职者既要警惕虚假信息的暗流涌动,更需掌握科学的信息甄别方法——唯有如此,才能精准把好信息关,走稳求职路。
  高校毕业生由于社会经验匮乏,初入职场求职就业时,更需要明辨信息真伪,防范上当受骗,警惕虚假不实信息给求职就业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可能埋下的长久隐患。
  虚假不实信息的危害
  虚假不实信息如同就业市场的“毒瘤”,其危害已渗透到求职全过程,成为威胁求职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隐形杀手”。
  对求职者而言,虚假信息会造成经济损失与机会错失。一些不法企业以“高薪诱惑”为幌子,要求求职者缴纳培训费、保证金,或诱导签订“培训贷”协议,导致求职者尚未入职便背负债务;部分企业还虚构岗位内容,将销售岗位包装成“管理培训生”,使求职者入职后陷入“高薪梦碎”的困境。更严重的是,虚假信息还可能引发人身安全风险,如传销组织以“高薪岗位”为诱饵,诱骗求职者加入,甚至限制人身自由。
  对就业市场而言,虚假信息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生态。当“皮包公司”通过伪造资质、虚构岗位抢占招聘资源,真正有需求的企业可能因信息被淹没而错失优质人才;当“注水简历”“虚假履历”充斥市场,企业用人成本被迫增加,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用于背景调查,最终导致招聘效率下降。同时,对高校毕业生考公参军、求职就业和创业申请金融信贷等埋下长久隐患。
  对社会而言,虚假信息加剧了信任危机。求职者对招聘平台的信任度下降,对企业的诚信度产生怀疑,甚至对整个就业环境失去信心。这种信任缺失不仅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更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治理成本。
   提高信息甄别能力的紧迫性
  面对虚假信息的泛滥,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已成为求职者的“生存刚需”。当前就业市场呈现“二多一少”特征:招聘信息总量多、虚假信息伪装多、求职者经验少。一方面,网络招聘平台日均新增岗位超百万,其中掺杂大量虚假信息;另一方面,求职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与信息核验能力,容易被“高薪”“轻松”等话术误导。
  更重要的是,虚假信息的传播手段不断升级。从早期的“文字游戏”到如今的“AI合成职位描述”“虚拟办公场景展示”,欺骗性越来越强。若求职者不能及时提升甄别能力,便可能在“信息迷雾”中迷失方向,甚至付出沉重代价。
  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部分求职者急于找到工作,容易放松警惕,这也让虚假信息有了可乘之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不仅是保护自身权益的需要,更是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必然要求。
   提升求职安全性的方法
  提升求职安全性,需从信息甑别、渠道选择、法律运用、能力培养四方面入手,构建全链条防护体系。
  1.信息甄别
  求职者需掌握“三查”技巧:一查企业资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验注册时间、参保人数、行政处罚记录,警惕“皮包公司”。若发现企业注册时间不足半年、参保人数为零,或有多次行政处罚记录,就要格外小心。二查岗位匹配,对比企业官网与招聘平台的岗位描述,若岗位要求“零经验却高薪”“职责模糊且笼统”,则需高度警惕。例如,某招聘平台上一个“行政助理”岗位,标注月薪一万元,却对学历、工作经验没有任何要求,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很可能是虚假岗位。三查信用背书,通过裁判文书网、信用中国等平台,查看企业涉诉记录与信用评级,规避失信主体。
  同时,要善于识别虚假话术。“轻松月入十万”“无需经验即可上岗”“内部推荐保录取”等违背常理的承诺,往往是虚假信息的“标配”。此外,还需关注岗位描述的细节:若薪资结构含糊、考核标准缺失、晋升路径不明,则需进一步核实。比如,某岗位只说“薪资优厚”,却不说明具体的构成,这样的信息就值得怀疑。
  2.渠道选择
  从官方渠道发布的招聘信息更可靠。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等平台,已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对入驻企业进行资质审核与动态监测;地方人社部门的官方公众号、小程序,定期推送本地优质岗位,信息真实性有保障。
  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也是重要选择。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搭建模拟面试场景,通过VR技术还原企业办公环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核验技巧。此外,主流媒体的就业专栏、行业协会的招聘专版,通常经过严格把关,可信度较高。
  3.法律运用
  法律是求职者最有力的“盾牌”。求职者需熟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核心条款:企业不得扣押证件、收取费用,不得以“培训贷”“保证金”等名义变相收费;劳动合同需明确岗位、薪资、试用期等核心内容,口头承诺无效。
  若遭遇虚假招聘,应第一时间固定证据:保存招聘信息截图、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必要时通过区块链存证平台进行电子存证。发现问题后,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通过12348法律热线咨询维权路径。
  4.能力培养
  求职安全离不开数字素养的支撑。求职者需掌握基本的技术工具:学会追溯招聘信息发布轨迹,分析识别“零基础高薪”“弹性工作”等话术陷阱;善用企业信用查询工具,快速核验企业资质与信用状况。
  高校与社会需加强求职安全教育。高校可通过情景模拟训练学生应对传销话术、识别合同漏洞;社区可开展“求职防骗”讲座,邀请律师、企业人事经理分享实战经验。
   让求职安全成为社会共识
  高校毕业生要提高警惕,防范不实信息给求职就业带来的危害和一系列的麻烦。消除攀比心态和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根除不劳而获的思维。在梳理信息基础上,提高自身素养,学习法律知识和专业本领,加强社会实践,参与社区组织的公益志愿活动,扩展与相关部门交流沟通途径,以获取可靠消息,在可靠信息的基础上走稳求职就业之路。
  虚假信息的危害不容小觑,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刻不容缓。从“三查”的信息核验技巧,到官方渠道的选择原则;从法律武器的灵活运用,到数字素养的系统培养,每一个环节都在为求职安全保驾护航。
  求职安全不仅是高校毕业生的“必修课”,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唯有求职者、企业、平台、监管部门形成合力,才能压缩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构建公平、透明、有序的就业生态。这不仅关乎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更关乎社会稳定与文明进步。让我们以理性为盾、以法律为剑,在求职就业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