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韭菜香
文章字数:
那韭菜嫩得很,掐一把,根部汁水流淌。春风拂过,韭菜地里荡起绿色的浪花,一波又一波,像是与谁赛跑似的。
小时候,家的味道就是奶奶菜园里那片韭菜的味儿。不大的菜园,奶奶像看待自家孩子一样精心。菜园四周用旧砖头砌了一圈矮墙,墙角爬满了青苔,绿茸茸的,像是给菜园镶了一圈毛边。围墙里除了韭菜,还种着几行葱、几颗圆滚滚的大白菜和一些时令蔬菜。菜园旁有三棵山茱萸树,春天一到,枝头就开满了娇小的黄花,像一个个小风铃。风一吹,花瓣飘落,落在韭菜上,韭菜像是戴上了黄色的小帽子,好看得很。
奶奶的韭菜园子,是她的骄傲,也是我们全家的幸福源泉。奶奶每天都要去园子里转转,看看韭菜有没有长高,有没有被虫子咬。在她的侍弄下,韭菜长得又壮又绿。每当我们从城里回来,奶奶总是提前准备好韭菜,让我们尝鲜。她还会教我们如何正确割韭菜,让我们体验劳动的乐趣。
我们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着放假回老家。那种盼头,就像心里种了一颗种子,一到放假就疯长,坐都坐不住。
每次放假回老家,还没进院子,远远就闻到熟悉的味儿——饭菜香夹杂着韭菜的清香。韭菜的香气,宛如春天的味道,带着生机,从屋里飘出来,钻进鼻子里,馋得我们加快脚步。
进了门,满屋都是烟火气。奶奶正站在灶台边,手拿铲子。她听见动静转过身来,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了,满是温暖和欢喜。她嘴里唠叨着:“慢点,慢点,别摔着了。”听着像是责备,可语气里全是宠溺。话音刚落,我脚下一绊,摔了个四脚朝天。奶奶赶紧跑过来,姐姐已经踮起脚尖往锅里瞅了。锅里是韭菜炒鸡蛋,金黄的鸡蛋和嫩绿的韭菜混在一起,热气腾腾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厨房不大,但被奶奶收拾得干干净净。灶台上,几样调料袋整整齐齐地站着,像是在排队。旁边是三口大铁锅,锅边磨得亮亮的,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让人感觉格外亲切。灶台左侧是一口水缸,缸壁滑溜溜的,像司马光砸的那个缸。水缸旁是个大案板,案板上有个小切菜板,被奶奶切得坑坑洼洼的。案板前是个大橱柜,里面藏着奶奶的秘密:碗筷、油泼辣子,还有她给我们藏的好吃的。墙角堆着一些木柴,码得整整齐齐的,像是奶奶排列的诗行。每次我们走进厨房,总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木柴香,那是奶奶烧火做饭的味道,暖暖的,软软的,让人一头扎进去,再也不想出来。
奶奶做的韭菜炒鸡蛋,那可是香了去了。她从菜园里摘来一把韭菜,在水盆里洗干净,水珠顺着韭菜叶子滑落。把韭菜放在案板上,用菜刀一下一下地切成段。刀刃和案板碰撞发出的“叮当”声,像是小提琴的旋律,听着好舒服。拿两个鸡蛋在灶台边磕开,蛋液“哗啦”流进碗里,黄澄澄的。她快速搅动,蛋液渐渐变得金黄透亮。火烧得正旺,奶奶把菜籽油倒进锅里,油温一升高,“滋啦滋啦”地响,倒入蛋液,铲子轻轻一推,鸡蛋就慢慢凝固成块状,金黄金黄的。接着,她把韭菜段倒进去,韭菜一碰热油,那股清香就一下子冒了出来,弥漫在整个厨房。奶奶快速翻炒几下,撒上一点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韭菜炒鸡蛋就出锅了。
奶奶做的韭菜盒子更是绝了。她先把面团揉得光亮,扣在盆里,让其静置醒着。案板上,韭菜被切得细碎,鸡蛋炒成金黄,加入爷爷种的木耳,滴上两三滴香油,放少许盐搅拌,馅料就做好了。醒好的面揪成小剂子,擀成薄皮,包上馅料,手指轻捏,韭菜盒子就成形了。下锅,小火慢煎,不一会儿,金黄的外皮泛起焦香,韭菜的香味儿随着热气四散开来。咬一口,外皮酥脆,内馅鲜嫩,满嘴都是韭菜的清香。
离开老家时,奶奶总会给我们准备上一大包韭菜。韭菜这东西,真是神奇得很,它不只是厨房里的一种食材,更像是从老家带出来的春天,一路跟着我们钻进我们的鼻腔,钻进我们的心窝,成了对家乡和亲人无尽的念想。
奶奶走后,爷爷接过了种韭菜的活儿。他年纪大了,背也有些驼,每天还要去那片韭菜地里。他弓着腰,拿着小铲子,一下一下地松土,那模样,像是在侍弄一件稀世珍宝。每当爷爷打来电话说“韭菜长好了,回来取吧”,我们便放下手中的事,赶紧赶回去。老远看到爷爷站在院门外,脸上挂着笑。那笑容暖烘烘的,一下就把我们的心捂热了……
小时候,家的味道就是奶奶菜园里那片韭菜的味儿。不大的菜园,奶奶像看待自家孩子一样精心。菜园四周用旧砖头砌了一圈矮墙,墙角爬满了青苔,绿茸茸的,像是给菜园镶了一圈毛边。围墙里除了韭菜,还种着几行葱、几颗圆滚滚的大白菜和一些时令蔬菜。菜园旁有三棵山茱萸树,春天一到,枝头就开满了娇小的黄花,像一个个小风铃。风一吹,花瓣飘落,落在韭菜上,韭菜像是戴上了黄色的小帽子,好看得很。
奶奶的韭菜园子,是她的骄傲,也是我们全家的幸福源泉。奶奶每天都要去园子里转转,看看韭菜有没有长高,有没有被虫子咬。在她的侍弄下,韭菜长得又壮又绿。每当我们从城里回来,奶奶总是提前准备好韭菜,让我们尝鲜。她还会教我们如何正确割韭菜,让我们体验劳动的乐趣。
我们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着放假回老家。那种盼头,就像心里种了一颗种子,一到放假就疯长,坐都坐不住。
每次放假回老家,还没进院子,远远就闻到熟悉的味儿——饭菜香夹杂着韭菜的清香。韭菜的香气,宛如春天的味道,带着生机,从屋里飘出来,钻进鼻子里,馋得我们加快脚步。
进了门,满屋都是烟火气。奶奶正站在灶台边,手拿铲子。她听见动静转过身来,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了,满是温暖和欢喜。她嘴里唠叨着:“慢点,慢点,别摔着了。”听着像是责备,可语气里全是宠溺。话音刚落,我脚下一绊,摔了个四脚朝天。奶奶赶紧跑过来,姐姐已经踮起脚尖往锅里瞅了。锅里是韭菜炒鸡蛋,金黄的鸡蛋和嫩绿的韭菜混在一起,热气腾腾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厨房不大,但被奶奶收拾得干干净净。灶台上,几样调料袋整整齐齐地站着,像是在排队。旁边是三口大铁锅,锅边磨得亮亮的,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让人感觉格外亲切。灶台左侧是一口水缸,缸壁滑溜溜的,像司马光砸的那个缸。水缸旁是个大案板,案板上有个小切菜板,被奶奶切得坑坑洼洼的。案板前是个大橱柜,里面藏着奶奶的秘密:碗筷、油泼辣子,还有她给我们藏的好吃的。墙角堆着一些木柴,码得整整齐齐的,像是奶奶排列的诗行。每次我们走进厨房,总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木柴香,那是奶奶烧火做饭的味道,暖暖的,软软的,让人一头扎进去,再也不想出来。
奶奶做的韭菜炒鸡蛋,那可是香了去了。她从菜园里摘来一把韭菜,在水盆里洗干净,水珠顺着韭菜叶子滑落。把韭菜放在案板上,用菜刀一下一下地切成段。刀刃和案板碰撞发出的“叮当”声,像是小提琴的旋律,听着好舒服。拿两个鸡蛋在灶台边磕开,蛋液“哗啦”流进碗里,黄澄澄的。她快速搅动,蛋液渐渐变得金黄透亮。火烧得正旺,奶奶把菜籽油倒进锅里,油温一升高,“滋啦滋啦”地响,倒入蛋液,铲子轻轻一推,鸡蛋就慢慢凝固成块状,金黄金黄的。接着,她把韭菜段倒进去,韭菜一碰热油,那股清香就一下子冒了出来,弥漫在整个厨房。奶奶快速翻炒几下,撒上一点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韭菜炒鸡蛋就出锅了。
奶奶做的韭菜盒子更是绝了。她先把面团揉得光亮,扣在盆里,让其静置醒着。案板上,韭菜被切得细碎,鸡蛋炒成金黄,加入爷爷种的木耳,滴上两三滴香油,放少许盐搅拌,馅料就做好了。醒好的面揪成小剂子,擀成薄皮,包上馅料,手指轻捏,韭菜盒子就成形了。下锅,小火慢煎,不一会儿,金黄的外皮泛起焦香,韭菜的香味儿随着热气四散开来。咬一口,外皮酥脆,内馅鲜嫩,满嘴都是韭菜的清香。
离开老家时,奶奶总会给我们准备上一大包韭菜。韭菜这东西,真是神奇得很,它不只是厨房里的一种食材,更像是从老家带出来的春天,一路跟着我们钻进我们的鼻腔,钻进我们的心窝,成了对家乡和亲人无尽的念想。
奶奶走后,爷爷接过了种韭菜的活儿。他年纪大了,背也有些驼,每天还要去那片韭菜地里。他弓着腰,拿着小铲子,一下一下地松土,那模样,像是在侍弄一件稀世珍宝。每当爷爷打来电话说“韭菜长好了,回来取吧”,我们便放下手中的事,赶紧赶回去。老远看到爷爷站在院门外,脸上挂着笑。那笑容暖烘烘的,一下就把我们的心捂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