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梨花风起正清明
□文雪梅
文章字数:
  清明,只是一个词。清,有水便清,清澈见底,字典上解释这个字的意思是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明,日月为明,不言而喻就是明亮的意思。《岁时百问》中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而我总感觉这两个字别具一格,有种情愫在里面,这么两个干干净净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本就意蕴悠长,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豁然开朗,似乎春天就在眼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虽美,但总归还是让人悲伤的。这样的日子里,轻轻吟哦着这首诗,心中徒增几分感触,这春雨有些冷清,还有些凄惨,不由使人黯然神伤。绵绵春雨打湿了世界,潮湿了我们的内心。每年清明,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走得多远,都要重回故里,给故去的亲人烧纸,祭奠追思。
  “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坟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长跪于长满荒草的古冢丘前,泪水浸湿了眼眶,远去亲人的音容笑貌,点点滴滴不由自主浮现在记忆的心海中……生命如同草木,何其短暂而脆弱,在轮回中一茬又一茬地更替,谁也无法改变,谁也无法幸免。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祭奠亲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且行且珍惜,善待自己,孝敬父母,珍惜所有。
  往年,于我来说清明只是一个传统节日,是真正意义上节气的拐点。而随着光阴的寸寸逼近,头顶也不知何时多了几缕银丝,每逢清明,心中总会滋生莫名的感慨,陷入沉思。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的味道总是含蓄和怀人的,这个时节,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思念起故去的祖母来。那年,祖父无意中在祖母家讨水喝,年轻貌美的祖母深深吸引住了祖父的目光。人生,终究逃不过一种叫缘分的东西。就这样,在梨花盛开的季节,祖父骑着一匹枣红骏马,带着祖母横跨大半个中国落脚到现在的小城。从此,过上了安稳、恬淡的日子。
  可是,祖父没到四十岁就离世了。从那时起,每年清明,总会掀起祖母心底不可触碰的思念之情,梨花开时,她会坐在院子中央的梨树下凝视满树雪白的梨花发呆、流泪,不忘在祖父的坟头烧纸、祭奠。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今年清明节前,因脑溢血住院两月有余的大姨尚不知,她已经失去了同样瘫痪在床数年的丈夫。
  送别大姨夫的那天,村里人流着泪说,姨夫受够了罪,也许离开是最好的结果。满树的梨花开得一片雪白,春天的气息浓郁而美好,可在我心里觉得这个春天好忧伤。姨夫的撒手人寰于大姨而言,成了这个春天最大的秘密。
  周末,我抽空去医院看望大姨时,见她能自己扶着墙走路,头脑也清晰了很多。大姨对我说:“赶紧好了吧,让我早点出院回家,给你姨夫做饭!”看着大姨走路还跌跌撞撞,满头白发,一幅憔悴的模样,我的心里像被什么卡住一样难受。
  人的生命犹如草木一般,稍不留神,就会在岁月中枯萎,彼此天各一方,永远不会相见。经历清明多了,人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明”,活到一定年纪,更会懂得生命的意义,学会看开、放下、珍惜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从容、坦然迎接人生的下一个清明。
  春暖花开,桃红柳绿,外出踏青,也是清明一项重要的习俗。时至唐代,清明之日祭扫踏青已成为人们每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唐朝诗人韦庄曾写下《长安清明》一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生动地描写出古人清明时节的习俗活动。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看来,清明该是春天里最值得珍惜的时刻了。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