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打开教育的“最优解”
文章字数:
在愈来愈碎片化的快节奏生活中,倾听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稀缺。对于教师而言,更需要停下脚步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一个随性的动作,而是一种态度、理念、观念和价值取向,体现肯定和承认,是对生命差异和渴求理解的承认。
倾听是探寻真知的有效方式
我曾粗暴地打断过一个学生的发言。那时在小学任教,学校组织听我的课,上的是《一夜的工作》。当时年轻自负,上课着实用心,听课的校长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就在快要响下课铃时,平时有些“憨”的良成同学举手发言,针对“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不认同之前讨论得出的“花生米是两个人的量”的结论。我看出他有些迷茫,但当时太想给这堂课一个完美的结束了,我便阻止了他。有的同学“察言观色”附和着、哄笑着,鼓足勇气发言的良成同学脸一下子红了,表情更“憨”了。
课虽然“完美”了,但我想起他的窘态和自己的武断、虚荣,时常心生惭愧和遗憾。我认为,自己的打断以及由此而来的哄笑给他造成了伤害,让他错失一次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表达能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我也错过了他给予我倾听的机会。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倾听是对教育的尊重,对课堂的善待,对学生的呼唤。这种愧疚与遗憾让我时刻警醒。几年后,上《陈涉世家》公开课,临近结束时发生一个小插曲,一名学生对“苟富贵,无相忘”的教材注释“如果今后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提出了异议,认为译成“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伙儿”比较好。
我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接过了这个问题,趁热打铁地说:“这样翻译行吗?与课文翻译比较,哪种翻译更好一些呢?”仿佛是平静的湖水里投进了一颗石子,教室里响起了激烈的争论声。
在倾听中,我通过适时引导、归纳整理等方法,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找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发现学生思维中的亮点,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除开从单字的层面理解外,有同学说,“我是从第一段的作用来看的,这里是介绍陈胜组织起义的思想基础。而说这句话之前,陈胜‘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我认为他当时一定想:我不能就这样一辈子,我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再者,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中的‘鸿鹄之志’也可以看出陈胜的志向,他要干一番大事业。”有同学反驳,“这一段讲的是陈胜不满现状,想改变贫贱的命运。我认为,书上的解释更全面些,试想如果有人帮助他,使他成为有钱人,他何乐而不为呢?何必硬要去冒杀头的危险举行起义呢?”这反驳引来更激烈的争辩,“从第二自然段‘等死,死国可乎’和第三自然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如果照书中注译,陈胜就是一个贪图富贵的人,这就和鸿鹄之志不相称。”“我支持,从司马迁的本意‘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来看,司马迁要塑造的是一个敢想敢做的男子汉形象。”
我顺势重温深入上下文语境理解文言文词义的方法,马上有同学抢答:“这里确实应该翻译为‘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伙儿。’陈胜说完这话后,佣者便笑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这里佣者的回答显然是针对陈涉个人的。否则,‘若’字应该用‘吾辈’之类的词了。”……
认真倾听这些青春的表达,才发现这些稚气的声音,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我暗自庆幸,因为倾听,才没有扼杀这生动的课堂,才成就了这堂课的精彩,也算是对那场愧疚与遗憾的弥补吧。
倾听是走进心灵的最美姿态
课堂是师生互相倾听的舞台。我忘不了十多年前那次课堂上的倾听。
教学《提醒幸福》一课,在谈阅读体会环节,我提问:“作者提醒我们注意幸福,什么地方使你有了幸福的感觉?”同学们纷纷发言。李奎同学朗读:“所以,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我追问:“老师注意到,你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环节中也选择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他回答:“读这句话时,不由想起了我的爷爷,他很善良仁慈,可惜他两年前死了……”话音未落,几个学生反对,“既然自己最爱的爷爷死了,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现在应该是追悔和伤心吧。”李奎同学似乎卡了壳,显得很茫然。我让大家安静,“既然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觉,还是让心灵来说话吧。”我面向李奎同学,“请你继续说。”教室静默下来,大家好奇等待。李奎同学思虑片刻,动情说道:“爷爷虽然故去了,但他善良仁慈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这时,我总记起爷爷给予我的千呵万护。虽然我很伤心,但一想起爷爷,心中总有一股暖流淌过……”教室静谧万分,李奎同学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响亮,同学们端坐着、倾听着,脸上浮现出肃穆和沉思。
这个片段让我感动不已,据此写成的随笔《伤心也是一种幸福》发表在几周后的报纸上。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不仅是对个体阅读的珍视,对课堂生成的珍视,还是对学生心灵的珍视。倾听时,你会看到智慧碰撞的花朵,即时呈现不可再来的闪光,也是个体生命的多彩展示。“请你继续说”——我记住了自己倾听的姿态,感觉到了它的美。
倾听是探寻真知的有效方式
我曾粗暴地打断过一个学生的发言。那时在小学任教,学校组织听我的课,上的是《一夜的工作》。当时年轻自负,上课着实用心,听课的校长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就在快要响下课铃时,平时有些“憨”的良成同学举手发言,针对“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不认同之前讨论得出的“花生米是两个人的量”的结论。我看出他有些迷茫,但当时太想给这堂课一个完美的结束了,我便阻止了他。有的同学“察言观色”附和着、哄笑着,鼓足勇气发言的良成同学脸一下子红了,表情更“憨”了。
课虽然“完美”了,但我想起他的窘态和自己的武断、虚荣,时常心生惭愧和遗憾。我认为,自己的打断以及由此而来的哄笑给他造成了伤害,让他错失一次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表达能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我也错过了他给予我倾听的机会。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倾听是对教育的尊重,对课堂的善待,对学生的呼唤。这种愧疚与遗憾让我时刻警醒。几年后,上《陈涉世家》公开课,临近结束时发生一个小插曲,一名学生对“苟富贵,无相忘”的教材注释“如果今后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提出了异议,认为译成“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伙儿”比较好。
我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接过了这个问题,趁热打铁地说:“这样翻译行吗?与课文翻译比较,哪种翻译更好一些呢?”仿佛是平静的湖水里投进了一颗石子,教室里响起了激烈的争论声。
在倾听中,我通过适时引导、归纳整理等方法,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找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发现学生思维中的亮点,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除开从单字的层面理解外,有同学说,“我是从第一段的作用来看的,这里是介绍陈胜组织起义的思想基础。而说这句话之前,陈胜‘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我认为他当时一定想:我不能就这样一辈子,我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再者,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中的‘鸿鹄之志’也可以看出陈胜的志向,他要干一番大事业。”有同学反驳,“这一段讲的是陈胜不满现状,想改变贫贱的命运。我认为,书上的解释更全面些,试想如果有人帮助他,使他成为有钱人,他何乐而不为呢?何必硬要去冒杀头的危险举行起义呢?”这反驳引来更激烈的争辩,“从第二自然段‘等死,死国可乎’和第三自然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如果照书中注译,陈胜就是一个贪图富贵的人,这就和鸿鹄之志不相称。”“我支持,从司马迁的本意‘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来看,司马迁要塑造的是一个敢想敢做的男子汉形象。”
我顺势重温深入上下文语境理解文言文词义的方法,马上有同学抢答:“这里确实应该翻译为‘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伙儿。’陈胜说完这话后,佣者便笑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这里佣者的回答显然是针对陈涉个人的。否则,‘若’字应该用‘吾辈’之类的词了。”……
认真倾听这些青春的表达,才发现这些稚气的声音,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我暗自庆幸,因为倾听,才没有扼杀这生动的课堂,才成就了这堂课的精彩,也算是对那场愧疚与遗憾的弥补吧。
倾听是走进心灵的最美姿态
课堂是师生互相倾听的舞台。我忘不了十多年前那次课堂上的倾听。
教学《提醒幸福》一课,在谈阅读体会环节,我提问:“作者提醒我们注意幸福,什么地方使你有了幸福的感觉?”同学们纷纷发言。李奎同学朗读:“所以,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我追问:“老师注意到,你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环节中也选择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他回答:“读这句话时,不由想起了我的爷爷,他很善良仁慈,可惜他两年前死了……”话音未落,几个学生反对,“既然自己最爱的爷爷死了,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现在应该是追悔和伤心吧。”李奎同学似乎卡了壳,显得很茫然。我让大家安静,“既然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觉,还是让心灵来说话吧。”我面向李奎同学,“请你继续说。”教室静默下来,大家好奇等待。李奎同学思虑片刻,动情说道:“爷爷虽然故去了,但他善良仁慈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这时,我总记起爷爷给予我的千呵万护。虽然我很伤心,但一想起爷爷,心中总有一股暖流淌过……”教室静谧万分,李奎同学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响亮,同学们端坐着、倾听着,脸上浮现出肃穆和沉思。
这个片段让我感动不已,据此写成的随笔《伤心也是一种幸福》发表在几周后的报纸上。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不仅是对个体阅读的珍视,对课堂生成的珍视,还是对学生心灵的珍视。倾听时,你会看到智慧碰撞的花朵,即时呈现不可再来的闪光,也是个体生命的多彩展示。“请你继续说”——我记住了自己倾听的姿态,感觉到了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