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巧用过渡,让作文更“丝滑”
□张海朋
文章字数:
  一篇文章就是一件艺术品,各个部分应该浑然一体。其中,内容的表情达意务必流畅通顺,段落的衔接转换务必紧凑连贯,而这些都离不开必要而恰切的过渡。
  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写作时虽然能以分段来划分内容层次,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不连贯、层次内容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整篇作文的起承转合让人感觉突兀生硬,甚至前后脱节,进而导致“分段”变成了“分离”。究其原因,就是段落之间、内容之间缺少了必要而恰当的过渡。
  何为“过渡”
  “过渡”是文章的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衔接与转换。例如,一篇文章中,从一段到另一段、从一层内容到另一层内容,两者之间好像隔着一条河。只有在河上架起一座桥,才能把各段各层的内容自然而巧妙地连接起来,中间的这座桥就是过渡。
  “过渡”之效
  必要而恰当的过渡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结构形式上能使作文结构严谨,使不同段落、不同层次之间的衔接更自然;其二,在语言内容上既能概括并提示各层内容,又能增强作文语言的连贯性和内容的逻辑性。两方面结合,进而使作文呈现出言之有序、气通意顺的流畅之美。
  “过渡”之法
  过渡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实践中应该因需而用,可以是一字一词的过渡,也可以是一句一段的过渡,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词语过渡。亦称“过渡词”,就是用一个词语作为过渡,一般用于一个自然段的开头或者不同层次的连接处,使读者能清晰地洞察并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常见的有表示时间、地点、步骤等变化的过渡词;有表示事物另一特征、另一方面、另一属性等的过渡词;有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层次关系的关联词。
  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结尾处在总结我国的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时,在一个自然段中用“首先”“其次”“再次”等三个词进行衔接过渡,分别引出“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等三方面原因,使文章层次清晰、内容鲜明,衔接非常自然。
  句子过渡。亦称“过渡句”,就是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作为过渡,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过渡形式,句子过渡又可以分为两种。
  陈述句过渡,前半句总结概括上文内容(承上),后半句引出下文内容(启下),使作文结构紧凑、层次清楚,又使各段衔接流畅,十分有利于读者快速理解并掌握上下两层内容。例如,九年级语文上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就是典型的过渡句。该句位于词作后半部分的开头,其中“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结上片写景,是对北国风光的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引出下片议论,表示将要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以及心中的伟大抱负。恰切的过渡一下子使全词上下两层内容浑然一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统一的阅读感受。
  设问句过渡,除了具备一般过渡的基本作用之外,还能生发出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的表达效果。例如,九年级语文上册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开头写了在东京的生活情况后,接着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一句进行设问过渡,自然设疑,巧妙地转到下文写去仙台学习的情况。又如八年级语文下册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介绍了物候现象的种种表现之后,作者用“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一句进行过渡,设问置疑且单句成段,引人注目、发人深思,同样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关于四个影响因素的逐一介绍。
  段落过渡。亦称“过渡段”,就是用一个自然段作为过渡,内容和形式堪称过渡句的“放大版”,一般用在两层内容转换之处的中间,独立成段。很多情况下,一篇文章往往由几件事或几部分内容组成,且这些事情或内容的体量较大,此时就需要过渡段作为切换,如此可以使作文内容前后自然贯通、一气呵成。
  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 Ade,我 的 蟋 蟀 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此处用了整整一个自然段作为过渡,既照应了课文前半部分写“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半部分写“我”将去三味书屋学习作铺垫,而且营造了一种舒缓深情的叙事氛围,生动而不失细腻地刻画了此时“我”留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一处过渡,表面看似不起眼,但却是一篇作文段落、层次、内容、语言等各个方面的润滑剂,必要且重要。深层次要求作者对作文结构匠心设计、对作文内容慧心设置,唯有如此,才能恰当使用,进而使作文语言更流畅、更丝滑。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