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要成为一名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
□于晓斌
文章字数:
  不少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除了“研读”教科书和教辅资料外,从未读过一本课外书,对自己的成长、成功得失也鲜有反思;有的教师只是把教师当成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不求上进……
  要想成为一名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就要有“读书”的念头。教育界有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有人曾对这“一桶水”进行了如下思考:一是经过长时间不断地给学生“倒水”,教师还有没有“一桶水”?二是科学、文化飞速发展,教师仅仅有“一桶水”够不够?三是即使教师有了“一桶水”,能不能给学生倒满“一杯水”?四是学生的“一杯水”一定要由教师“倒”吗?
  要想使自己有“一桶长流水”,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只有想读书、多读书、爱上读书,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理论结构,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
  《圣经》里说过:“如果你内心的光明熄灭了,那黑暗多么可怕。”是的,一个“内心的光明熄灭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用什么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呢?又如何实现自己在专业上的“更上一层楼”呢?
  要想成为一名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就要有“反思”的念头。平凡人和不平凡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一个善于思考,一个则不善于思考。这也就不难理解,同样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别人看不出什么,而牛顿看了之后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思考,其经验也是肤浅的。只有不断反思、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才能指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山重水复”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的境地。
  要想成为一名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就要有“写作”的念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坚持撰写教育随笔,语言平易、娓娓道来,没有令人仰视的高深理论,没有深奥的教育术语,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和“教育的百科全书”,为我们留下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极为宝贵的教育遗产和精神财富。再看看当今活跃在我国教育一线的许多名师:肖川、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管建刚、闫学、孙明霞……他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可能各不相同,但喜欢撰写教育随笔却是他们共同的默契和爱好。
  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教育实践的过程,更是教师抒写性灵、磨练思想的利器。作为教师,教育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偶尔的失败,有孩子成长的欢笑和忧伤,有师生共同经历的难忘瞬间,有师生间美丽的“误会”……这些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只要有“念头”,就随时随地记录下来,不拘文体、不拘形式,日积月累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教育学”,成为自己的“教育史”,成为自己永久的教育财富。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