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外出学习培训:学校应优先选派哪些人?
□鹿崇涛
文章字数:
  暑期里跟一位老友网上闲聊,对方向我吐槽最近去外地学习的种种不是,我听后感到非常惊讶。这位朋友跟我年龄相仿,也是单位的教学骨干,按说被派出学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却不承想被老友如此“抵触和嫌弃”。这不禁引发笔者的思考。
  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周期性培训,是国家既定的政策方针,也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践行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就教师个体而言,参与学习培训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是福利。
  遥想那个学习培训匮乏的年代,不少基层学校曾渴望这种外出学习的机会能多多益善……如今条件宽裕了、外出充电提升机会多了,一些老师却似乎对此热情少了、兴趣淡了。何以至此?笔者结合工作经历,窃以为不外乎有如下原因:
  一、初心遗失,少了担当意识。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升,才可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形势,教好书、育好人,培养好一拨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当下社会发展太快了,几乎所有从业者“行色匆匆”,为生活劳碌奔波,甚至被欲望蒙蔽了心智、被名利遮住了眼睛,以至于忘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迷失方向,容易“误入歧途”;误入歧途,便易产生消极心理;消极心理,则会支配消极行为。
  二、动力 匮乏,甘于“躺平”。人生犹如一场漫长的旅途,每一段行走都需要具体目标的指引和激励,这是一种神奇的精神内驱力。
  客观上,教育越来越不好干了:“安全压倒一切”,学生们说不得、管不得,各种量化评比“压力山大”;教育的围墙越来越低,各行各业都可以指点教育、安排任务,教育泛化现象突出。
  主观上,教育界内卷严重:教师为了职称晋升、仕途升迁或追逐名利光环,不得不“厮杀”,卷教学、卷成绩、卷科研、卷量化、卷人脉、卷机遇、卷资源,直至卷得头破血流,身心俱疲……而当职称与名利等达到预期,不少人便因“目标已达成”而产生懈怠心理,不想再卷或卷不动了;或出于对某些教育现象畏惧或失望等心理而甘愿“躺平”,原地踏步!
  三、培训质量欠佳,不合需求。好的培训是教师开阔眼界、提升专业技能的必要途径。何谓“好的培训”?比如时间安排科学合理,内容接地气,符合一线教师实际需要,像一场“及时雨”;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一线教师喜闻乐见,如授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场互动,及时答疑解惑;语言简明扼要,不失风趣幽默;寓讲于乐,出其不意,偶有“小惊喜”,等等。
  笔者曾经历过两场专业培训:一场讲课教授是国内业界大佬,他总爱问我们教育专业术语的英文缩写,颇有卖弄“我与你们不同”之嫌。当时大家就很困惑:您直接讲专业术语,我们大多是了解的;即便不知有关术语的英文缩写,对我们做基层教育有何妨碍?强迫贴地而行者仰望云端,让受训者难堪、信心受损,隔阂了彼此,绝非明智之举。另一场名师高级研修班,某海归学者授课言语不清,词不达意,说上句没下句,且多口头语……如此讲座听起来费神,精神上备受煎熬,令人反感排斥,何谈实效性?!
  四、选人不“淑”,浪费学习资源。除全员培训外,多数培训是有参训名额的,这为数不多的学习机会应该给最适合的人选,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不是不适合外出学习者被派遣了,真适合外出学习的却等不到机会,导致产生“围城”式困境。
  一如上文提到的那位老友,若真不想外出学习培训,倒不如坦率报请学校改派他人,这样别人既多了机会,也不至于自己“难受”,更使学校少了“浪费学习名额”的风险,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学习培训也算稀缺教育资源。派谁去参训更适合、更易获取效益最大化,这是学校在优化资源分配时,值得持筹握算的细节问题。我认为以下几类人选应优先考虑:
  主要领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党支部书记(或校长)是繁忙的行政管理者,更应是善于学习研究的专业人员,应当发挥其学习型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校级领导的胸怀与眼界,要在持续学习中主动构建。
  分管中层:如果说校级主要领导是把控学校方向的主帅,那各分管中层便是带领教师队伍“攻城掠地”的将领。他们须熟知教育发展形势、掌握相关业务技能等。
  新手教师:无论其是否热爱学习,学校都应积极安排这些新入职的“业务素人”参与各种专业培训,在“知识轰炸”中静待他们成长。这是学校发展应有的格局,更是师资梯队建设的现实需要。
  教研骨干:教研骨干有年轻的、有年长的,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力军和主要承担者,优先学习进修是必要的。学校应持开明态度,“机会面前人人均等”。过分考虑年龄、职称、职位等因素,有意无意将爱学习钻研的“老同志”排除在外,无异于“自我设限、自缚手脚”,不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
  确定了学校优先外派人选,接下来的关键问题便是“如何保障参训的实效性”,从而实现学习培训效益的最大化。在此笔者略提三点建议:
  一、带着问题或期待去学习。参训者每次学习前,最好能事先了解“培训主题、日程安排、授课人及主讲内容”等有关信息,这样立足各自岗位,参训者心中就能产生某种学习期待或迫切要解决的疑惑等。以这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效果会更好。
  二、边培训边结合工作反思。要善于在学习中汲取优化个人或学校工作的好策略、好点子,以及有价值的资源,大胆为我所用。去年五月笔者参加全市新课程研讨活动,会上的数学公开课《认识人民币》讲得好,教师说课和专家点评也精彩。会后我将有关视频共享到学校钉钉群,恰好有同事参加县级教学赛课要讲同一课题,这些资源就很及时和必要……这便是学习培训效益的最大化,“一人外出,全校受益”。若外出学习培训常能这样促进工作改变,年深日久,必会因量变而质变。
  三、能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参训要善于和同事交流收获、感受,培训结束后学校应组织汇报活动,推广利于教师队伍成长的热点、焦点,并及时开展校内二次培训;利于学校发展的建议或设想,可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反馈,借学习所得赋能学校发展……唯其如此,学习培训才可能真正发挥实效性。否则,“学时激动一阵子,回来仍是老样子”,这种学习有何实际意义?平白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已。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