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小学生如何用好拟人修辞
□谢涛
文章字数:
  要想将一件物品写活、写出动感、写出感情、写出精彩,就要用到“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举止、言语表现……让“物”像人那样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拟人手法大体可分为三种:
  把非生物拟人化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道:“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中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描绘出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这样就把这薄雪写活了,写得有人情味了。
  又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出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矮松的秀美形态。整个文段想象丰富、文采斐然。
  拟人的运用往往赋予描写的事物生命,使其变得更加生动。陶金鸿《秋天的雨》中有这样一句话:“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风里频频点头。”这句话中直接把菊花当作菊花仙子来写,“频频点头”非常生动地描绘了菊花在秋雨中摇摆的场景。
  所有这些无生命的事物,因为拟人手法的运用,都有了情感、语言、动作等。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似乎是在感受一个个灵动活泼的生命,和这些生命进行着情感的交流。
  把生物拟人化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道:“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将春天的事物拟人化,把“鸟儿”这种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不仅让鸟儿“高兴起来”,而且让它们“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从侧面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充满活力的风采,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拟人也不可乱写,不可为了拟人而拟人,写的情态必须符合事物的特点。比如,在《花钟》一文中作者是这样写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这里分别写了三种花和“吹起喇叭”“绽开笑脸”“从梦中醒来”三种形态,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花当作人来写。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这三层描写可以互换位置吗?例如“凌晨四点,牵牛花从睡梦中醒来;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吹起了小喇叭;七点,睡莲绽开了笑脸”这样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牵牛花长得像小喇叭,所以“吹起小喇叭”符合牵牛花的特点;蔷薇的花瓣很大,所以更像是“绽开笑脸”;睡莲从名字看就和“从梦中醒来”更加相符。因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时一定要贴合事物的特点。
  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文中写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里把“资本”这一抽象概念当作人来写,赋予“资本”人的动作和形象,通过“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资本的本性。这样运用拟人的方式去描述,再平淡无趣的东西也会瞬间变得生动有趣、耳目一新。相比较抽象枯燥的叙述,巧妙的拟人手法更容易打动读者。
  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契诃夫曾经巧用“拟人”手法写了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我的她》:“我的父母和长官非常肯定地说,她比我出生早。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只知道我的一生没有哪一天我不属于她,不受她的驾驭。她日夜不离开我,我也没有打算立即躲开她,因此,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牢固的……我的她日夜不离开我,不让我干活。她妨碍我读书、写字、散步,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我写这几行时,她就不断地推我的胳膊……您想知道她的名字吗?请您听着……这个名字富有诗意,与莉利亚、廖利亚和奈利亚相似——她叫懒惰。”
  《我的她》这篇妙文中的“她”是“懒惰”,这是人类的缺点、弱点,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影无形,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而,善于驾驭语言文字的作者,巧用了拟人手法,将“懒惰”人格化,赋予“懒惰”以“人”的语言动作、思想情感。“懒惰”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你看得见、感受得到,甚至仿佛听得到“她”的 呼 吸。 且 开篇 不 说出“她”是谁,吸引着读者兴趣盎然地读下去,直至收篇方点明“她”就是“懒惰”。怎能不让人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拍案叫绝呢?真是妙笔写妙文,意蕴隽永、韵味不尽、启人心智。
  在上述三种情况下使用拟人手法,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达作者对所写事物的感情,让文章妙趣横生,充满人情味。
  那如何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呢?
  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通过浪漫的想象,将笔下的事物赋予人的生命,使之具有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情感等。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百草园在少年鲁迅的眼里无疑是一座乐园,那里集中着一切有趣的东西,与压制儿童天性、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相比,这儿有那么多令儿童着迷的游戏。这里荟萃了他们眼里所有富有生趣的事物,所以作者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注入了感情。
  鲁迅先生用“低唱”“弹琴”这两个词语拟人化地写出了两种昆虫的声音。“低唱”形容油蛉细小、孤独而又悦耳动听的声音,十分贴切;蟋蟀的叫声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们”字写出了多个蟋蟀发出的和声。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正是对百草园热爱之情的自然流露,用这种拟人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百草园的无限生机和乐趣。拟人化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使得这些小昆虫充满着灵性,让我们读来自然亲切、趣味盎然。
   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运用拟人手法,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写出事物的特点。杨万里的《小池》一诗写道:“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泉无声,细细地流淌着,这本是一种很自然正常的现象,诗人却用一个“惜”字,将小泉细流的原因归结为泉眼情浓、珍惜细流的缘故。赋予小泉人的属性,生动形象而有感染力。树在小池旁,树荫照在水面上,只要是晴天,这便是必然的情形。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泉与流、树与水,这些景物都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它们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彼此都是亲密和谐的。
  小荷露出尖角,“露”字写出了小荷的可爱。尖角是新生的,是荷花生命力的绽放,充满着生机。《小池》通过对拟人手法的灵活运用,刻画出了“惜”流的泉水,“爱”晴柔的树荫,“露”尖角的小荷,以及多情的蜻蜓,使得整首诗色彩鲜明、生动形象、表意丰富,成为千古流传的绝句。
  要互通真挚的情感
  通常拟人类文章往往用第一人称,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来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或思想。“拟人化”有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艺术构思,是人与物的感情交融。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观察、描述昆虫,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把蝉赞为“歌唱家”“勤劳的生产者”,即使是描述那些蚂蚁、苍蝇之类的“强盗”,作者也是持欣赏态度。因为在法布尔眼里,昆虫自有它们生存的方式和法则。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在他眼中昆虫性格各异,个个是能工巧匠。蜘蛛是织网的能手,黄蜂是凶悍的猎人,蟋蟀是建筑专家,蝉是向往光明的歌唱家等,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作者用人性去看待昆虫,把昆虫人物化了,这有利于表达作者对昆虫的喜欢之情,让读者对昆虫产生无限的敬意。
  拟人就好像一根魔法棒,往句子上一点,句子就会富有生命。拟人追求的是一种情感的冲击力和动人的情趣美,好的拟人往往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力量”。在写作中巧用拟人,可以让文字构建起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让文章活起来,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