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文友
文章字数:
  我常去学校附近的亭子里看书学习,那里有一位和我一样爱读书的人。我叫他叶季,我们平时都是直接叫对方的笔名,因文而识,互为知己。高考前两月,我们又相约着来到了亭子里看书写字。看书写字成了我们紧张备考中的放松方式。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见面后,我们各自低头写着。他写了一会儿忽然开口问我:“以后打算干什么?”
  “作家啊。”我答。
  “啊……”
  我见他语气无力,便问他:“怎么了?”
  “我得走别的路了。”
  “什,什么?怎么了?你家里人不让你当作家吗?”
  “不。我自愿的。”
  “开玩笑吧,我们不是约好要写一辈子的吗?以后还一起出文集呢。”
  “我是认真的,写作这条路来钱太慢了。”
  “你要因为钱就放弃梦想吗?清醒点儿吧!”
  “该清醒的人是你吧!现在社会上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你不知道吗?”
  我听到这话,整个人都僵住了。叶季叹了一口气,丢下本子和笔要走,我想拦住他,但终究没有起身,因为我知道他是拦不住的。
  “下次见面时就别叫我笔名了。”他留下这句话后消失在来时的小路尽头。
  后来,我再也没在这亭子里见过他,他没给我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我提笔写作时,总会想起他。
  多年后,当初青涩的少年在写作方面已经小有成就。前几天我到医院看病,从诊室出来时看到一个穿白大褂的身影走进了隔壁诊室,一下子就认出他了,那是叶季!我忙回到家,取出“叶季”的“遗物”(当年的本子和笔——他走后,我把他留下的本子和笔收了起来)回到医院,径直进了他的诊室。看到我,他很惊讶。我叫了他本名,并给了他当年的“遗物”……
  我等他下班,我们出去喝了一顿酒,谁也没提当年写作的事,说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话。我们依然默契地没有要对方的微信。
  从饭店出来后,他忽然沉重地对我说:“我佩服你的勇气,我做不到。”我在想怎么回答他时,他又开起了玩笑:“欢迎你来我的诊室里瞧病。”“谁往你那儿跑呀。”我说道。
  之后,我们就分手了。
   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中学高三(2)班 苏鸿儒
  指导教师 董晓春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