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如何提高试卷错误的“检出率”
□刘玉真
文章字数:
  在考试中,做完试卷后的检查往往是取得卷面高分的关键,通过仔细检查可以查缺补漏,修改第一遍做题时因疏忽而做错的题目,或者在检查中有了新的灵感将第一次做不出的题目解决。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同学之间试卷复检的效果参差不齐。有些同学能够快速精准地定位并修改第一次做题时的错误,有些同学试卷错误的“检出率”却不尽如人意,更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检查的重要性,试卷做完后就认为“万事大吉”,导致一些能拿到的分数从指缝中溜走。由此可见,试卷检查的技巧也是一门能够提高分数的“艺术”。
  想要提高试卷错误的“检出率”,我们就要先明确是什么导致了检查效果的不理想。
  首先,是时间问题。一般来说,检查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发现错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平时做题习惯不好或平时练习时缺少计时训练,从而对考试的时间没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导致做完题目后检查时间紧张甚至没有时间检查。
  其次,考试中的心理状态问题。考试中的心理状态也影响试卷错误的检出率,过度紧张和过度自信都会使检出率不理想。很多同学在考试中会由于紧张出现焦虑现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怯考”。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考试中心理上的适度的紧张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够提高我们在考试时的专注度和做题效率,但是,过度紧张则会干扰我们的记忆和思维,不利于考试临场发挥。
  过度自信也是导致同学们在考场中检查不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知觉的选择性,学生在检查时也往往会更关注自己认为重要或者在做题阶段有疑惑的部分,而对自己有信心的题目置之不理,缺乏重新审视题目和答案的耐心,这就会导致考生忽视自己答案中的小漏洞和缺失的小要点,在一些意料不到的地方丢掉分数。
  最后,认知和习惯也是影响检出率的重要因素。在考试的检查过程中,学生很可能会受到第一次答题思维方式的限制,在检查时难以跳脱原有答案的窠臼,从而在错误的解题思路上越走越远,与正确的解题思路背道而驰。另外,由于在做题过程中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认知活动状态,消耗了大量精力,学生进入检查阶段时会极大概率进入到认知疲劳阶段,大脑的注意力和思维的敏锐性都已经下降,导致学生对一些错误“视而不见”,难以及时察觉。
  因此,在试卷检查复核环节,我们应该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
  首先,就是要找到考场上适合自己的做题节奏。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应该有意识地留出足够的检查时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对于弱项题目,可以在考试外时间多花时间学习和钻研,但在考场上应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在一道拿不准或不会做的题目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到强项题目的作答,丢掉不必要的分数。
  其次,在考试过程中要注意提前调整心态。要相信自己平时的练习和努力不会辜负自己,在充分的知识准备和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考生在考场上保持适当的紧张和适当的自信。自信并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应该对自己的知识短板和易错点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有偏重地分配时间,使做题和检查更有效率。在检查时,不能忽视简单有自信的题目,应当整体地验证和检查一遍,确保没有笔误等让人捶胸顿足、后悔不已的低级错误。对待解决不了的困难问题也不要焦虑,有时战略性减少耗费在难题上的时间,反而会使容易的题目检出率更高,从而拿到更高的分数。因此,在考场上即使做题不顺,也应尽量秉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情绪也更能激发人的灵感,更容易想出新颖的思路解决开放性和创新性难题。
  再次,在理科科目的做题阶段,应保持草稿纸上的内容有条理,计算过程和计算内容清晰可读。在检查阶段,检查草稿纸上的计算公式或思路是否有错误,有利于考生在大脑思维疲惫的情况下梳理思路,也方便考生迅速地锁定错误的步骤,避免重复计算,大大提升检查效率。
  最后,在做题阶段,对于不确定的题目或不会做的题目可以先跳过,并做上标记,待试卷整体完成后再回过头来作为重点来检查。也可以通过重点关注一些细节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在检查阶段要把每道题的题目都重新阅读一下,以防看错题目中的重要要求,如单选多选、选是选非、单位、限定条件、人物名称等,防止误解题意。在验证答案时,也可以通过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基本原理、逻辑常识等方式来迅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无论何种考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务必要保证自己试卷上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因此有必要在完成检查后对答题卡进行一遍整体检查,确保自己的考号、个人信息、选择题填涂以及作答位置等都正确。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