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线索,引人入胜
文章字数:
一篇优秀的习作,犹如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曲,需要一个明确的旋律来贯穿整曲。不管情节多么复杂,有线索的巧妙贯穿,就能把文章中各个情节联成一体,使文思流畅、文气贯通、文字紧凑、文理清晰。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指事情可寻的端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线索之于习作,就如同导航之于迷航者,既指引方向,又连接起点和终点,确保旅程顺 畅,故事引人入胜。写作时常用的线索有人物线索、物品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和情感线索。因此,在动笔之初,就要深思熟虑如何布局线索,使之成为贯穿始终的灵魂,让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情节都自然流畅地串联起来,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思想与情感的体系。
人物线索
以人为线 索的叙事手法是将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经历、观察和感受串联起来,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深入展现该人物 的性 格 特征 或 内心 世界。这种写法不仅可以让读者紧密跟随人物的视角,体验其生活点滴,还可以通过人物与环境的互动来深化对其性格的理解和作品主题的把握。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使读者更加投入于故事之中。
在《骆驼祥子》这部深刻描绘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中,以主人公祥子为人物线索,老舍先生细腻地刻画了他的外貌变化、心理历程以及面对生活重压时的种种言行。我们不仅目睹了一个勤劳朴实、怀揣梦想的车夫如何一步步走向沉沦与绝望,还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对祥子这一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无奈。祥子的每一次奋力拉车,每一次面对挫折时的挣扎与妥协,以及他与虎妞、小福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卷,揭示了旧社会的残酷与不公。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奋斗和与命运抗争的小说,更是一部对旧社会制度深刻批判的力作,让人在阅读中不禁对祥子的遭遇感到痛心,也对老舍先生的文学造诣深感敬佩。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文本情感丰富,人物形象生动,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物品线索
以物为线索,是指在叙事过程中选择一个关键物品,并使其在故事的各个阶段中反复出现。通过详细描述这个物品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和意义,能够加深读者对这个物品的印象。随着情节的发展,物品的象征意义或情感价值逐渐显现,从而强化了故事的主题。这种写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连贯性,还能够通过物品的变迁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故事的深层含义,使读者在看到该物品时能够联想到更广阔的背景和深层的主题,从而体会到作者的表达意图。
法国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讲述了女主角玛蒂尔德因为一夜的虚荣,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故事中的重要物品线索是一串钻石项链,这串项链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说的开头,玛蒂尔德因为没有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去参加舞会而感到失落,她的丈夫为此借来了一串昂贵的钻石项链。玛蒂尔德戴着这串项链参加了舞会,却不慎将其丢失。为了赔偿这串项链,玛蒂尔德和她的丈夫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整篇小说以钻石项链为线索,通过项链的丢失和寻找,展现了玛蒂尔德性格的转变和人生的起伏。项链不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虚荣心的毁灭性和人生命运的无常。
以物为线索写作时,一定要反复出现这个“物”,因为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如果要写睹物思人这种类型的文章,最适合用“物”来做线索。
时间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就是在叙述事情时明确指出具体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如清晨、午后、傍晚等,并详细描述在这些时间节点内发生的事情。这样的写作方式能够清晰地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变化,帮助读者理解情境的转换和故事的推进。通过这种有序的时间排列,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得到增强,使读者能够跟随时间的流转,一步步深入故事当中,体验情节的起伏和角色的心理变化。
例如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中的片段: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除夕真热闹……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 ,学生该去 上 学 ,大人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在《北京的春节》中,作者以时间为线索行文,通过具有浓厚北京地方色彩且朴素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老北京居民庆祝春节的风俗图景。这样的时间线索不仅帮助读者清晰把握文章的叙事逻辑,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流畅和引人入胜。
以时间为线索适用于记叙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写作时切记不可像记流水账那样,把一天内发生的所有事情无一遗漏地记录下来,这种做法会使文章变成单调乏味的流水账,应该围绕文章中心有所取舍。
地点线索
以地点为线索写作,是通过描述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事件来构建叙事。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地点的变化组织文章结构,使叙事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通过地点的变换,可以清晰地展示事件的进程和情节的发展,同时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叶圣陶老先生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这样写道:出 金华 城 大约 五 公里 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作者以地点作为线索,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外洞的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每一处地点的变化都伴随着情感的波动,使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探险之旅。
情感线索
以情感为线索,是通过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深化读者对人物性格和动机的理解。在写作中,情感线索能够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共鸣和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正确运用情感线索,可以丰富故事层次,使其不仅限于表面的事件叙述,而是能揭示更深层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从而拉近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
鲁迅的《阿长和〈山海经〉》一文,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推动情节的线 索,一 则写“ 我”先 前对阿长“漠然—反感—嘲讽— 憎恨”的反面情 感,然后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对我的震动,形成先抑后扬的效果。同时,在这表面之下又藏着对“阿长”善良、淳朴、热情的本性的铺垫,使得“买《山海经》”这个情节更为自然真实、水到渠成。而阿长这个农村妇女的形象也因此更为丰满生动,作者的情感也更为真实动人。这种以情感为线索的方法可以营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有时还可以营造悬念、设置抑扬,使人物塑造更入木三分,使主题揭示更深刻。
情感线索如同 文章的灵魂,尤其在描绘情感起伏的文章中更显其妙。这样的情感变化,不仅让读者仿佛亲历其境,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文章所要传达的主旨。
在围绕线索进 行写作时,有两个关键点需细细斟酌。首先,首尾呼应至关重要,它不仅能让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连贯,还能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许多佳作更是巧妙地将线索作为文章标题,以此凸显文章的核心与精髓。其次,线索的运用并非一成不变,单一线索往往难以承载文章的丰富内涵,而多条线索的交织与融合,则能让文章层次分明,内容更加饱满。
在写作之旅的 终点回望,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精心布局的线索,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让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线索,是文章的灵魂,它让文字有了生命,让故事跃然纸上,成为永恒的记忆。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指事情可寻的端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线索之于习作,就如同导航之于迷航者,既指引方向,又连接起点和终点,确保旅程顺 畅,故事引人入胜。写作时常用的线索有人物线索、物品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和情感线索。因此,在动笔之初,就要深思熟虑如何布局线索,使之成为贯穿始终的灵魂,让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情节都自然流畅地串联起来,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思想与情感的体系。
人物线索
以人为线 索的叙事手法是将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经历、观察和感受串联起来,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深入展现该人物 的性 格 特征 或 内心 世界。这种写法不仅可以让读者紧密跟随人物的视角,体验其生活点滴,还可以通过人物与环境的互动来深化对其性格的理解和作品主题的把握。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使读者更加投入于故事之中。
在《骆驼祥子》这部深刻描绘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中,以主人公祥子为人物线索,老舍先生细腻地刻画了他的外貌变化、心理历程以及面对生活重压时的种种言行。我们不仅目睹了一个勤劳朴实、怀揣梦想的车夫如何一步步走向沉沦与绝望,还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对祥子这一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无奈。祥子的每一次奋力拉车,每一次面对挫折时的挣扎与妥协,以及他与虎妞、小福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卷,揭示了旧社会的残酷与不公。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奋斗和与命运抗争的小说,更是一部对旧社会制度深刻批判的力作,让人在阅读中不禁对祥子的遭遇感到痛心,也对老舍先生的文学造诣深感敬佩。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文本情感丰富,人物形象生动,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物品线索
以物为线索,是指在叙事过程中选择一个关键物品,并使其在故事的各个阶段中反复出现。通过详细描述这个物品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和意义,能够加深读者对这个物品的印象。随着情节的发展,物品的象征意义或情感价值逐渐显现,从而强化了故事的主题。这种写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连贯性,还能够通过物品的变迁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故事的深层含义,使读者在看到该物品时能够联想到更广阔的背景和深层的主题,从而体会到作者的表达意图。
法国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讲述了女主角玛蒂尔德因为一夜的虚荣,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故事中的重要物品线索是一串钻石项链,这串项链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说的开头,玛蒂尔德因为没有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去参加舞会而感到失落,她的丈夫为此借来了一串昂贵的钻石项链。玛蒂尔德戴着这串项链参加了舞会,却不慎将其丢失。为了赔偿这串项链,玛蒂尔德和她的丈夫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整篇小说以钻石项链为线索,通过项链的丢失和寻找,展现了玛蒂尔德性格的转变和人生的起伏。项链不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虚荣心的毁灭性和人生命运的无常。
以物为线索写作时,一定要反复出现这个“物”,因为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如果要写睹物思人这种类型的文章,最适合用“物”来做线索。
时间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就是在叙述事情时明确指出具体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如清晨、午后、傍晚等,并详细描述在这些时间节点内发生的事情。这样的写作方式能够清晰地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变化,帮助读者理解情境的转换和故事的推进。通过这种有序的时间排列,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得到增强,使读者能够跟随时间的流转,一步步深入故事当中,体验情节的起伏和角色的心理变化。
例如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中的片段: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除夕真热闹……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 ,学生该去 上 学 ,大人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在《北京的春节》中,作者以时间为线索行文,通过具有浓厚北京地方色彩且朴素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老北京居民庆祝春节的风俗图景。这样的时间线索不仅帮助读者清晰把握文章的叙事逻辑,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流畅和引人入胜。
以时间为线索适用于记叙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写作时切记不可像记流水账那样,把一天内发生的所有事情无一遗漏地记录下来,这种做法会使文章变成单调乏味的流水账,应该围绕文章中心有所取舍。
地点线索
以地点为线索写作,是通过描述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事件来构建叙事。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地点的变化组织文章结构,使叙事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通过地点的变换,可以清晰地展示事件的进程和情节的发展,同时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叶圣陶老先生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这样写道:出 金华 城 大约 五 公里 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作者以地点作为线索,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外洞的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每一处地点的变化都伴随着情感的波动,使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探险之旅。
情感线索
以情感为线索,是通过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深化读者对人物性格和动机的理解。在写作中,情感线索能够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共鸣和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正确运用情感线索,可以丰富故事层次,使其不仅限于表面的事件叙述,而是能揭示更深层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从而拉近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
鲁迅的《阿长和〈山海经〉》一文,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推动情节的线 索,一 则写“ 我”先 前对阿长“漠然—反感—嘲讽— 憎恨”的反面情 感,然后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对我的震动,形成先抑后扬的效果。同时,在这表面之下又藏着对“阿长”善良、淳朴、热情的本性的铺垫,使得“买《山海经》”这个情节更为自然真实、水到渠成。而阿长这个农村妇女的形象也因此更为丰满生动,作者的情感也更为真实动人。这种以情感为线索的方法可以营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有时还可以营造悬念、设置抑扬,使人物塑造更入木三分,使主题揭示更深刻。
情感线索如同 文章的灵魂,尤其在描绘情感起伏的文章中更显其妙。这样的情感变化,不仅让读者仿佛亲历其境,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文章所要传达的主旨。
在围绕线索进 行写作时,有两个关键点需细细斟酌。首先,首尾呼应至关重要,它不仅能让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连贯,还能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许多佳作更是巧妙地将线索作为文章标题,以此凸显文章的核心与精髓。其次,线索的运用并非一成不变,单一线索往往难以承载文章的丰富内涵,而多条线索的交织与融合,则能让文章层次分明,内容更加饱满。
在写作之旅的 终点回望,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精心布局的线索,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让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线索,是文章的灵魂,它让文字有了生命,让故事跃然纸上,成为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