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毕业生求职,哪些“坑”需要避开
□蕊红
文章字数:
  求职,对于很多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件决定未来职业生涯的大事。然而,有些毕业生因为实力不足且急于求成,导致自身陷入了求职的误区,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求职陷阱,甚至有些人误入传销骗局,造成人财两空的悲剧。求职路上存在不少的“绊脚石”和各种各样的陷阱,因此毕业生求职时要高度警惕和防范。
   “简历整容”雷点重重
  正处于大四实习期的小刘在求职路上几经辗转,却没有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小刘以为是自己的简历太普通,于是在淘宝找到一家专门优化简历的店铺,花了二百块让店家给自己做一份高质量的简历。
  很快,店家就交稿了。小刘收到简历一看,看上去似乎高大上,但仔细一看自己的经历和资质让店家“拔”得有些过高了。带着疑问去问店家,店家说小刘作为应届生资质经历平平,不拔高出不来效果。小刘想了想之前求职失败的经历,觉得店家说得好像也没错。于是将这份简历投了多家用人单位,只是最后均未收到面试通知,小刘打电话问了其中一家面试主管,对方说小刘的简历一眼看过去就能发现造假太严重,不在他们的选择范围。小刘听了懊悔万分。花了钱还没找到工作,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小刘的经历不是个案。对求职者来说,拥有一份漂亮且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实力的简历,能最大限度地为自己加分。于是求职心切的毕业生们便去求助那些游走于网络平台上的“写手”让他们为自己的简历“整容”。然而,目前存在于多家电商平台、招聘网站的“简历优化”服务,其背后却存在着服务质量低下、人员资质不明、诱导简历造假、隐私泄露频发等诸多问题,导致许多求职者花了钱做出来的简历华而不实、造假严重,用来求职不但没有起到加分的作用,反而引起了招聘官的反感,致使求职失败。
  其实,对求职者而言,在找工作时求职者简历不应依赖他人进行“优化”,毕竟“优化简历不如优化自己”。如果在简历上造假,将给未来的求职和职业发展留下失信污点。更为重要的是,简历造假有可能涉嫌违法。求职者在简历造假过程中,如果涉及伪造国家机关印章,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等行为,可能会涉嫌犯罪。
   付费实习不是“捷径”而是“天坑”
  大四学生小张通过中介得到了去一家省级电视台实习的机会。对于学习广电专业的她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对口和难得的机会。她认为这家电视台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将这里作为自己实习的第一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进电视台,小张就被分配到一档节目的导演组工作。虽然工作忙碌,有时甚至要加班到凌晨,但小张感到“累并快乐着”。
  然而,在“累并快乐着”的满足中,她的心里却有着隐隐的不舒服,每月电视台要向她收取800元的实习管理费,这对于没有任何收入的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实,相比于那些去“大厂”实习的毕业生,小张每月 800 块的实习管理费只能算作“毛毛雨”。因为,一些毕业生如果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单位或者一些“大厂”实习,例如投行、券商等知名公司,就必须交“天价实习费”,而这也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刷实习经历的“捷径”。而对于身在国外,打算回国工作的留学生来说,付高价实习费实习更是他们打开国内求职市场的“敲门砖”。
  有调查认为,这些所谓的实习中介,名曰为毕业生实习或就业进行指导服务,事实上他们所谓的服务就是在骗取毕业生的钱财,为毕业生提供的不是就业“捷径”而是骗人的“天坑”。 越来越多购买过“天价实习”的毕业生发现,自己“买”来的实习经历“挺水的”,实际情况与中介承诺不相符的情况也比比皆是,更不要说花了钱仍然没找到实习的情况。与此同时,腾讯、美团、普华永道、中信证券等多家名企都曾发表声明称,从未与任何第三方机构合作,整个招聘和求职过程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这更为毕业生们敲响了警钟。
  长期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某大学辅导员表示,毕业生寻找实习岗位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收集 、筛 选的 过程,是学生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前考核的一个途径,如果只是依靠中介去找实习,反而失去了实习本身的意义。
  高价购买“内推”和“保of-fer”求职服务不靠谱
  2021年7月,人民网曾曝过一位海归的求职经历。一个本科毕业于国内双非院校、硕士毕业于英国一家排名并不靠前的大学商科专业的女生,在2018年7月回国求职。留学期间,她就在微信群、公众号上看过求职服务机构的广告;求职时,网络上一搜一大把的“一对一职前培训”“付费实习”“保of-fer”等服务吸引了她的注意。既然当年能花钱购买留学辅导服务,现在也就能花钱买到理想的工作机会。带着这样的想法,2019年5月,她与北京一家留学生职业教育平台签下了“名企职达计划”合同,付费4.2万元。
  这份有效期12个月的合同显示,平台将为她提供定制求职方案,准备文书、行业、公司及职位分析,笔试面试指导等服务,并提供“VIP保offer特别辅导咨询”。如无法履行“保offer”义务,将退款部分服务费2.32万元。几个月后,她发现平台提供的服务很“水”,根本不值数万元的价格。他们发过来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快消公司的网申链接,都是公开信息。她在参加财务类、风险控制类两个不同方向的职位面试前,面试辅导教师竟然是同一个人。至此,她觉得自己被这家留学生职业教育平台骗了,他们所谓的“内推”和“保offer”求职服务根本就不靠谱。于是她打算与平台终止合同,可要拿到退款却阻碍重重。对方先是说合同没到期,后来又以她没有配合该平台的辅导步骤为由一直拖延。最后由于她的态度比较强硬,他们承诺退款2.32万元,但她最后只收到了2550元退款。
  针对此类现象,有业内专家说:“咨询顾问提供的信息大同小异,自己上网多搜搜、多问问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一样能了解到。花钱买‘内推’入职机会大多会被‘打脸’;‘保offer’的承诺能否兑现因人而异,如果遇到不靠谱的导师,或者学生自己实力不足、努力不够等,都会导致求职失败。”由此可见,毕业生几万元花费得到的 求职 服务实 际上很“水”,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总之,大学毕业生初入社会,社会经验少,防骗意识差。求职的时候,要正确选择求职渠道,保护好个人隐私,不要轻信电话招聘,警惕收费陷阱及高薪陷阱,特别要警惕传销陷阱,凡事多留心,提高自身识别能力,做到理性求职。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