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柿红霜白染乡思
文章字数:
  初冬时节,故乡那片柿子树总在心头摇曳。火红的柿子点缀在枝头,像挂满枝头的红灯笼。童年里,那个略带寒意的午后,奶奶在院子里忙碌地削着柿子。她手中的小刀顺着果皮旋转,削出长长的薄片,那动作像是在编织岁月,而果肉的香甜则凝结成了家的味道,烙印在我记忆的深处。
  柿子摘下后,便开始一场漫长的等待。削皮、晾晒、捂霜……一道道工序并不简单,奶奶却始终细心地处理着。柿子挂在竹竿上,任日头蒸发水分,皮皱肉软,逐渐蜕变成那暗红色的果饼。夜晚,奶奶总会把柿子收进屋子,怕夜露浸湿,细致的关怀中透着家的温暖。那股柿饼香气缭绕在老屋的每个角落,唇齿留香的甜意也渐渐融进了梦中,成了我童年最难忘的味道。
  等柿饼晒得七七八八,奶奶会将它们一层层堆放在缸里“捂霜”。过些日子,柿饼表面慢慢结出白霜,像岁月在上面留下一层轻纱。奶奶说:“这白霜是柿子的精华。”柿饼柔软中带韧劲,入口即化,甜美而绵长。外公常笑着说,柿饼有润燥止咳的功效,吃了对身体好。于是,这小小的柿饼便成了家中传递关爱的媒介,也是生活智慧的传承。
  然而,刚晒好的柿饼不能全归我们。那些饱满、裹满霜的柿饼,会被奶奶装进箩筐,由外公挑到集市上换些生活所需。年幼的我不懂这些繁琐的家事,只知道柿饼甜,家人的笑容也甜。等到夜里卖完柿饼回来,奶奶会在厨房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全家围坐着,吃着剩下的柿饼,那甜香就像夜里的温暖火光,驱散了生活的清冷。
  岁月悠悠,往事依旧。我走出了村庄,来到城市上学。每当寒风起,总忍不住想起那一枚枚裹满白霜的柿饼,想起奶奶温暖的手心。仿佛那柿饼成了时光的纽带,一口咬下,便能回到故乡那宁静的冬日,回到那个有奶奶在的日子。城市里的柿饼再多,外观再精致,终究比不上记忆中的味道,那是一种带着泥土香气的甜,温柔而绵长。
  前些天,我在超市里看到一包柿饼,急切地买回家,拆开后却有些失望——那味道早已不是记忆中那触动人心的甜。我忽然明白,记忆中的甜早已不仅是柿子的滋味,更是故乡的风,奶奶的手,以及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柔与坚韧。
  家乡的柿树依旧年年结果,寒风中摇曳着一片红彤彤的果实。我也只能在节假日回乡探望。每次回到故乡,总会找机会品尝一块柿饼,那是一场与过往时光的对话。家乡的味道已在心底深深扎根,伴随着我走遍千山万水。它不仅是甜蜜的回忆,更是支撑我面对生活的勇气。
  那一枚枚小小的柿饼,裹挟的不仅是甜香,还有我心底最柔软的记忆,温暖如故乡的冬日暖阳。
  西安邮电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2级 杨兴杰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