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正面侧面巧结合,习作魅力倍增添
□谢涛
文章字数:
  在文学的无垠海洋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犹如一对璀璨的双子星,相互映衬、共同织就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卷。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并灵活运用这两种描写手法,不仅能为他们的习作增添无尽风采,更能显著提升习作的感染力。
  我们可以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看看如何在写作中巧妙地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让习作更加生动有趣。

  厘清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 描写,顾名思义,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描绘人物、景物或事物的状态,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其形象、色彩、气息等。它如 同 花 朵 一 般 ,鲜 艳 夺目 ,直 接 吸 引 读 者 的 眼球。正面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有其无法动摇的作用和地位。
  例如,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如此描述“阿长”:“生得黄胖而矮。”虽然不是细腻的刻画,但是仅看“黄胖而矮”一词,就能够想象得到阿长的“尊容”了。
  再如,杨绛先生在《老王》中写道:“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中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符合性格的人物外貌描写,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一个极度虚弱、憔悴且生命垂危的形象。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使读者既能对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产生大致的了解,不会在人物形象理解上出现较大的偏差,又能深层次感知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对故事角色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是与直接描写相对而言的,是正面描写的一种 辅助写法。它不直接描写所要表现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物或环境的描绘,间接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它如同绿叶一般,虽不引人注目,却为花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陪衬,具有正面描写无可替代的作用,运用得当可以达到“ 照花前 后镜,花 面交相映”的表达效果。
  比如,我们要描绘一座雄伟的山峰,我们可以说“ 山峰高 耸入云,岩石嶙峋,仿佛一位威严的守护者,屹立在天地之间”,这就是正面描写,直接描绘山峰的高度、形态和气势。如果我们说“山脚下的村庄因它而闻名,四季游客如织,摄影师们更是为了捕捉它的日出日落而不远千里”,就属于侧面描写了,通过村庄、游客和摄影师的行为从侧面展现了山峰的壮丽和吸引力。
  对于写人的文章,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在正面描写之外,我们往往会采用侧面描写。一般来说,常用的侧面描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正衬,就是利用与描写 对 象类 似 的对 象 来表现。想突出A的性格不直接写A,而是通过写B或 C来写A,有点儿“借力打力”的意思。
  比 如,在《老 人与海》中,作者想要突出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坚韧不拔,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大马林鱼搏斗的场景,而是通过他与周围的年轻渔夫们的互动来展现:“年轻的渔夫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带着或多或少的收获归来。然而,桑提亚哥老人,他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一无所获,但他从未放弃,第八十五天依然坚定地驶向远方。”通过其他渔夫的日常劳作,衬托出桑提亚哥超凡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在这里,海明威巧妙地使用了正衬手法,通过对比老渔夫与其他年轻渔夫的行为和态度,来突出老人的坚韧和毅力。这种通过相似对象来加强主题的手法,使得老人 的 形象 更 加立 体 和深刻。读者通过观察老人与其他渔夫的互动,能够感受到老人内心的强大和对命运的挑战。
  正衬在这里起到了强化主题和深化人物形象的作用,使得老人的斗争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搏斗,更是对 自我 价 值和 尊 严的 坚守。通过这种手法,海明威成功地传达了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以及对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人类品质的颂扬。
  另一种是反衬。就是利用与描写对象相异或相反的对象来衬托。比如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是童年的乐园 ,那里 有‘碧 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还有‘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孩子们可以‘摘桑椹,捉了苍蝇喂蚂蚁’,尽情享受童年的自由与快乐……然而,一旦进入三味书屋,生活便变得枯燥乏味,‘只有读过的论语,只有写过的大字’,孩子们被束缚在古书和规矩之间,失去了自由。”用三味书屋的枯燥来衬托百草园的生动活泼。鲁迅先生运用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童年时期的两个不同场所——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来表达对童年自由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传统教育束缚的批判。在百草园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探索自然,体验生活的乐趣,这一部分充满了色彩和活力,反映了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相反,三味书屋则代表了传统教育的严肃和压抑,孩子们在这里被迫放弃自由,接受枯燥的儒学教育,这种反差突出了作者对传统教育束缚个性和创造力的批判。这种写法在电视剧、电影里很常见,为了塑造一个英雄人物,往往会用一个反面人物来衬托。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花与叶的关系。正面描写是花,是焦点;侧面描写是叶,是衬托。有时候如果运用正面描写不能把描写对象很好地描画出来,这时候可以尝试运用侧面描写,因为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只有将两者巧妙结合,才能构建出立体、生动的艺术画卷。
  老舍 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描写祥子拉车时的情景:“他(祥子)的身量与筋 肉都发 展到年 岁前边去;二十来的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里既有对祥子外貌、身材的正面描写,又有通过祥子的内心活动和对其他车夫的观察来侧面烘托他的自信与骄傲的描写。此处的正面描写能让读者在脑海里为主人公祥子画像,侧面描 写则 为主人 公祥子“制造声势”,让描写更令人信服。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很多作者都喜欢运用。
  例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这样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 像雪 。花里 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前两句正面描写花儿开得热闹,最后一句通过蜜蜂闹、蝴蝶飞来飞去,侧面衬托花儿开得繁茂的情景。正面描写绘制画面与侧面描写制造声势,完美的结合让笔下的事物有了立体感。
  虽然侧面描写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在侧面描写的点缀下,人物描写才会更加的层次分明、鲜明立体,从而产生令人经久不忘的艺术效果。如果一味地用侧面描写考验读者的想象力,也是非常容易引起读者反感的。
  正面侧面描写分阶段
  在整篇文章的结构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还可以分阶段运用,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手法能够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同时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我们在习作时,应注重整体结构的层次变化,巧妙地“构思”每一部分。正面描写要详尽而生动,而侧面描写则要寥寥数语,以点睛之笔突出特点。
  茅盾先生曾说过:“完全从侧面去烘托一个人的美、丑或粗俗,那未免太‘空灵’了。问题的要点是考虑到读者必要的想象力而在正面描写以外的侧面烘托——不,应当是侧面的烘托来救济正面描写的不足;而正面描写也必须抓住最有特征的来点明,不能用罗列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是习作中的两大法宝,它们如同花朵与绿叶一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手法来构建生动、立体的艺术画卷。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主次关系,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描写为辅,使文章既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又具有深刻的内涵性。只有这样,我们的习作才能更加吸引人、感动人、启迪人,从而达到提升写作水平、增强文学素养的目的。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