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深化作业改革的思与行
文章字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加回归校园。”
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应该重新审视作业、思考作业、研究作业,使作业的质量与数量得以优化,形式与内涵得以丰富,切实实现从“重负”到“轻负”的转变,从“负担”到“需求”的转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让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和自主追求,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重新审视作业内涵,建构作业观念的新认识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保障性作用。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引下,作业的核心点不应该表现在“量”上,而应该体现在“质”上。
基于此,布置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充分发挥作业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提升素质、关注差异、创新实践的育人功能,对培养学习习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积淀素养;对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对实现家校共育,形成有效教育合力,助推“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都大有裨益。因此,对于作业应该有重新的认识。
首先,作业布置不只是“多”和“少”的区别。作业的设计应凸显核心知识,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的“双减”过程中,不少学校和教师会从“控制数量”这个角度 来推进和实现减负目的。其实,从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引导教育回归学校”这一高度去审视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作业不仅需要“控量”,更需要“提质”。
要在提升作业的“质”、拓宽作业的“面”上下功夫,既要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重复,更要关注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学校和一线教师要将作业研究纳入学校校本教研体系,探索和构建起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机制,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新支点。
其次,作业批改不只是“对”和“错”的甄别。在传统的作业批改观中,教师往往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批阅轻反馈、只评价对错不评价意志品质等现象。学生往往只看到“错”的结果,而不知道“错”的原因和“改”的方法。因此,老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作业的“对”与“错”,还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姿势”“专注”“整洁”等方面,以此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 习惯和态度。而且在作业 评语上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发现的问题则要明确地指出错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激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促进思维发展。
再次,作业功能不只是“复习”和“巩固”的作用。传统的作业观,仅仅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为以巩固课堂学习的 知识与技能为主。而在“双减”和“立德树人”教育新常态下,作业的功能要从单一走向多元,不仅要具备检测、复习和巩固的固有功能,更要使作业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科素养、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注重作业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和递进性。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注重加强“双基”的训练,更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最后,作业管理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特权。传统的作业布置与管理,往往以老师和学校为主导,学校和教师拥有“特权”,学生家长常常处于被动接受、被动配合和服从的地位。在“双减”作业的新时空里,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架设家校作业共融通道,形成作业布置的家校共育空间,让有能力、有意愿、有方法的家长参与其中。这样既能引导家长逐步改变育儿观念和作业理念,又可以聆听家长的不同声音 与不同需求。收集学生家长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这样既可以畅通家校共育之路,又能为作业赋能,丰富育人方式。
重新塑造作业行动,推进作业管理的新实践
作为实施“双减”的主体,学校应该更加积极和系统地深入思考 如何通过作业管理、校本教研等有效行动,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作业设计和课堂教学改进上,真正实现教学减负、提质、增效。
一是建立作业管理机制,严把作业质、量关。针对以往教 学过程中作业布置随意、作业总量超标等问题,学校要把作业的设计与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从作业的布置、批改、反馈、管理等维度构建一整套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作业管理制度》《作业公示制度》等制度规范,对各学科每天的书面作业量、作业批改规范等方面进行细化要求。完善作业检查反馈机制,每学期至少一次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情况、批改情况、讲评情况等进行督导检查。实时对各年级、各学科作业进行全面了解,使作业在作业形式、作业功能、作业数量等方面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育人价值。
二是建立作业校本研讨体系,提升作业品质。将作业研讨纳入常规校本教研活动,建立教师个人、年级备课组、学校三级教研联动体系,引导教师深入研究作 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功能等,不断提升作业育人价值。
一方面,充分发挥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功能,立足学情,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重点,开展以作业为主题的集体备课,注重加强作业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层次性等方面的研究,真正研究、设计出符合不同学生的分层作业和个性作业,让每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跨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因材设业”。
另一方面,以“基础+特色”为原则,研究探索学科特色作业。特色作业既要凸显知识基础,体现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又要突出实际应用,体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开放式、综合性和项目化的特色作业,从而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
三是优化改革评价方式,满 足 学 生 多 样 化 发 展 需求 。为更好地发挥作业的评价性功能,教师应采取全批全改、精批细改、面批面改等多元化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对于必做题,教师要采用全批全改的方式,做到批改的一定要反馈,错题一定要订正、面批,并要有跟进练习,真正让学生在作业中“做有所得”。对于选做型作业,教师要注重增值性评价,对学生的优秀做法或者创新闪光点及时肯定。对于个性化作业,教师要增加交流合作的机会,探索实施学生相互评价的策略。对于长时段的作业,可采取周期性评价,教师要在充分肯定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适时举办研究成果展示活动,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
四是建立家校协作体系,为提升作业管理效能护航。为切实减轻学生 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明确告诉家长学校在作业管理等方面的各项举措。
在学校层面,可由教导处牵头,及时记录、处理家长反映的作业问题,以消除作业管理盲点、疑点,增进家校理解和沟通。在家长层面,由家委会成员及时反馈家长对家庭作业的不同需求以及合理意见和建议。同时,引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形成科学育儿观和成才观,沟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重新认识作业价值,收获作业行动的新成效
作业设计的适切性,有助于学生成长空间的拓宽。长期以来,大多数作业的布置基本上是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整齐划一,作业内容、作业数量、作业时间和作业评价往往都是统一标准,作业的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造成了“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出现。
而“双减”背景下的分层作业为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为因材施教的实现提供了恰如其分的空间,也为不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精度、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的新时代作业,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充足的成长空间,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成为现实,又有效破解了无效作业这一弊端。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作业是达成课程目标、培养核心素养、发展学生个性、养成习惯品格的重要载体。作业品质的高低,与教师专业素养息息相关。能否真正为学生提供有品质和有效能的作业,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牢固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综合知识;其次要求教师要精准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的水平。
随着“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质、减负增内涵”的“双减”要求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引擎,这进一步激发出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活力,不断把“双减”内化为教师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引擎,转化为提升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作业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作业管理的互动性,有助于提升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随着“双减”行动的持续推进,学生家长关注的目光开始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步一步转移到“孩子未来的幸福成长”上,家长的担心、顾虑等也随着学生作业家校管理的互动,以及家校对作业的协同管理有效化解了,这优化了家校共育生态,增强了家校共育的科学性。同时,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有效、可控和可见性,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价值认同,有利于形成作业共减、成长共谋、幸福共筑的和谐局面。
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应该重新审视作业、思考作业、研究作业,使作业的质量与数量得以优化,形式与内涵得以丰富,切实实现从“重负”到“轻负”的转变,从“负担”到“需求”的转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让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和自主追求,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重新审视作业内涵,建构作业观念的新认识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保障性作用。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引下,作业的核心点不应该表现在“量”上,而应该体现在“质”上。
基于此,布置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充分发挥作业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提升素质、关注差异、创新实践的育人功能,对培养学习习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积淀素养;对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对实现家校共育,形成有效教育合力,助推“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都大有裨益。因此,对于作业应该有重新的认识。
首先,作业布置不只是“多”和“少”的区别。作业的设计应凸显核心知识,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的“双减”过程中,不少学校和教师会从“控制数量”这个角度 来推进和实现减负目的。其实,从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引导教育回归学校”这一高度去审视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作业不仅需要“控量”,更需要“提质”。
要在提升作业的“质”、拓宽作业的“面”上下功夫,既要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重复,更要关注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学校和一线教师要将作业研究纳入学校校本教研体系,探索和构建起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机制,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新支点。
其次,作业批改不只是“对”和“错”的甄别。在传统的作业批改观中,教师往往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批阅轻反馈、只评价对错不评价意志品质等现象。学生往往只看到“错”的结果,而不知道“错”的原因和“改”的方法。因此,老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作业的“对”与“错”,还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姿势”“专注”“整洁”等方面,以此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 习惯和态度。而且在作业 评语上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发现的问题则要明确地指出错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激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促进思维发展。
再次,作业功能不只是“复习”和“巩固”的作用。传统的作业观,仅仅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为以巩固课堂学习的 知识与技能为主。而在“双减”和“立德树人”教育新常态下,作业的功能要从单一走向多元,不仅要具备检测、复习和巩固的固有功能,更要使作业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科素养、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注重作业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和递进性。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注重加强“双基”的训练,更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最后,作业管理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特权。传统的作业布置与管理,往往以老师和学校为主导,学校和教师拥有“特权”,学生家长常常处于被动接受、被动配合和服从的地位。在“双减”作业的新时空里,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架设家校作业共融通道,形成作业布置的家校共育空间,让有能力、有意愿、有方法的家长参与其中。这样既能引导家长逐步改变育儿观念和作业理念,又可以聆听家长的不同声音 与不同需求。收集学生家长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这样既可以畅通家校共育之路,又能为作业赋能,丰富育人方式。
重新塑造作业行动,推进作业管理的新实践
作为实施“双减”的主体,学校应该更加积极和系统地深入思考 如何通过作业管理、校本教研等有效行动,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作业设计和课堂教学改进上,真正实现教学减负、提质、增效。
一是建立作业管理机制,严把作业质、量关。针对以往教 学过程中作业布置随意、作业总量超标等问题,学校要把作业的设计与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从作业的布置、批改、反馈、管理等维度构建一整套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作业管理制度》《作业公示制度》等制度规范,对各学科每天的书面作业量、作业批改规范等方面进行细化要求。完善作业检查反馈机制,每学期至少一次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情况、批改情况、讲评情况等进行督导检查。实时对各年级、各学科作业进行全面了解,使作业在作业形式、作业功能、作业数量等方面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育人价值。
二是建立作业校本研讨体系,提升作业品质。将作业研讨纳入常规校本教研活动,建立教师个人、年级备课组、学校三级教研联动体系,引导教师深入研究作 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功能等,不断提升作业育人价值。
一方面,充分发挥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功能,立足学情,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重点,开展以作业为主题的集体备课,注重加强作业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层次性等方面的研究,真正研究、设计出符合不同学生的分层作业和个性作业,让每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跨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因材设业”。
另一方面,以“基础+特色”为原则,研究探索学科特色作业。特色作业既要凸显知识基础,体现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又要突出实际应用,体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开放式、综合性和项目化的特色作业,从而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
三是优化改革评价方式,满 足 学 生 多 样 化 发 展 需求 。为更好地发挥作业的评价性功能,教师应采取全批全改、精批细改、面批面改等多元化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对于必做题,教师要采用全批全改的方式,做到批改的一定要反馈,错题一定要订正、面批,并要有跟进练习,真正让学生在作业中“做有所得”。对于选做型作业,教师要注重增值性评价,对学生的优秀做法或者创新闪光点及时肯定。对于个性化作业,教师要增加交流合作的机会,探索实施学生相互评价的策略。对于长时段的作业,可采取周期性评价,教师要在充分肯定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适时举办研究成果展示活动,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
四是建立家校协作体系,为提升作业管理效能护航。为切实减轻学生 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明确告诉家长学校在作业管理等方面的各项举措。
在学校层面,可由教导处牵头,及时记录、处理家长反映的作业问题,以消除作业管理盲点、疑点,增进家校理解和沟通。在家长层面,由家委会成员及时反馈家长对家庭作业的不同需求以及合理意见和建议。同时,引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形成科学育儿观和成才观,沟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重新认识作业价值,收获作业行动的新成效
作业设计的适切性,有助于学生成长空间的拓宽。长期以来,大多数作业的布置基本上是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整齐划一,作业内容、作业数量、作业时间和作业评价往往都是统一标准,作业的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造成了“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出现。
而“双减”背景下的分层作业为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为因材施教的实现提供了恰如其分的空间,也为不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精度、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的新时代作业,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充足的成长空间,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成为现实,又有效破解了无效作业这一弊端。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作业是达成课程目标、培养核心素养、发展学生个性、养成习惯品格的重要载体。作业品质的高低,与教师专业素养息息相关。能否真正为学生提供有品质和有效能的作业,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牢固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综合知识;其次要求教师要精准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的水平。
随着“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质、减负增内涵”的“双减”要求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引擎,这进一步激发出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活力,不断把“双减”内化为教师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引擎,转化为提升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作业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作业管理的互动性,有助于提升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随着“双减”行动的持续推进,学生家长关注的目光开始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步一步转移到“孩子未来的幸福成长”上,家长的担心、顾虑等也随着学生作业家校管理的互动,以及家校对作业的协同管理有效化解了,这优化了家校共育生态,增强了家校共育的科学性。同时,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有效、可控和可见性,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价值认同,有利于形成作业共减、成长共谋、幸福共筑的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