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角的走向
文章字数:
山豆角是我最钟情的蔬菜之一,只要到了收获的季节,必是时常烹制享用。自己的深切感受是,这确实是一种美味,更主要的是吃了以后肠胃舒服,浑身特别舒坦。尤其是如果在外连续吃几天饭,只要是有山豆角的季节,回到家中第一顿饭必吃的就是烀山豆角。
小时候曾听一位老人讲过一个有关山豆角的故事,至今记忆清晰。这位老人固执地认为姑娘去唱戏是最好的职业,理由就是能穿各种花衣裳,还能到处见世面。他说有个小姐长得风摆杨柳样,看上了一位小生,收拾细软想去投奔心仪的小伙子。家里的女仆长得牤牛身子油篓腚,愿意帮这个忙。这位女仆先爬上了墙头,小姐把细软递上去,女仆却不拉小姐上墙了,她说:“俺要上大山里去找个老头过日子去了,整天听着鹁鸪叫,喝着山泉水,吃着山豆角……”老人讲的“牤牛身子油篓腚”等形象语言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个故事我只记住了以上这些,但说明吃山豆角是一种很享受的生活,这位老人是非常认可的。
我们这里的山豆角有两种颜色:一是纯青色,一是带红紫颜色花斑的,有点像细细的蛇一般。但又和有些地方所谓的蛇豆角有很大的区别,山豆角有种子的地方长得凸起来,两粒种子之间会凹下去,显得有些嘟嘟噜噜、疙疙瘩瘩的,和猪大肠的外形有些相似。
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是山区,耕地一片片挂在山坡上,非常瘠薄。有个方言词叫“天收”,意思是播种后能不能有收获是天说了算的,劳作者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
为充分利用地力,父亲会带着我在自家的庄稼地边用镢头一刨一个坑,我跟着埯上山豆角种子,每个坑里放上两三粒即可,随即用脚一划拉埋住。它长出来后一般不会向地里拖秧,而是选择在地堰上蔓延爬行着。这种走向让它能从地里吸收养分,又不与庄稼争阳光,还让自己的根茎部裸露着接受雨水和日晒,会越长越壮实。从点上种子后再也不用人管了,到夏、秋季来临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可以挎着提篮去摘豆角了,每次都会有不少的收获。
山豆角嫩了不好吃,必须等到种子基本成熟采摘的才味道最好。这种菜最大好处是能节省金贵的食用油,只要放上一点盐炒熟就能吃,味道一点儿也不差。
母亲最擅长的是烀山豆角,所以小时候吃的这个菜都是一个味道的。择菜时将有虫眼的地方和残留在上面的蒂把儿去掉,用刀切成一厘米左右的小段,放入锅中,加少量的水和盐,盖紧锅盖后点燃柴火加热,这期间时常翻炒一下。如果水放多了烧火时间可以长一些,让锅中的水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再翻炒一会儿,豆角切口处变成暗红色,母亲说变成红眼儿的时候盛出来最好吃。趁热大包卷入煎饼中,山野的清香、山豆角的清香交织在一起,那么好吃,味道是那么新鲜。
山豆角也可以切长段多加食用油炒制,这种炒法显得太平常了。近些年,我们这儿又将这种山豆角炒出了新吃法,让豆角有了新的走向。先把山豆角切碎,放入种子已经变硬的鲜花椒,再放入少量葱姜和青、红辣椒用刀慢慢剁成碎屑形状,打入山鸡蛋搅拌均匀,锅中油热后倒入不断翻炒,熟透后吃起来有一种蝉的味道,或者说是豆虫的味道。山豆角经过这样加工后,别具一番风味。如果不告诉食客的话,任何人都不会知道食材是其貌不扬的山豆角。
过去,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从事农业劳动,大呼隆的方式生产效益低下,生产队长不好当,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需要好好为全队人员打好生活谱气儿,社员的生活才会好一些。我们那儿有一个生产队,大家生活比较滋润,就是因为队长考虑得特别周到,把队里的每一块地都播种上粮食,把每一块地的边边角角都埯上山豆角等,或换成钱补贴给社员,或分配给大家补贴蔬菜的不足。至今说起来,都对那位生产队长好感不减,时常念叨。
至今,山豆角仍生长在山野薄地的角角落落里,但以其沉默而又坚定的目标走向,以其优良的品质坚守,在喧嚣世界不管怎么浮躁的情形里,坚持长久生存下来,走向人们的餐桌,且越来越受欢迎。
小时候曾听一位老人讲过一个有关山豆角的故事,至今记忆清晰。这位老人固执地认为姑娘去唱戏是最好的职业,理由就是能穿各种花衣裳,还能到处见世面。他说有个小姐长得风摆杨柳样,看上了一位小生,收拾细软想去投奔心仪的小伙子。家里的女仆长得牤牛身子油篓腚,愿意帮这个忙。这位女仆先爬上了墙头,小姐把细软递上去,女仆却不拉小姐上墙了,她说:“俺要上大山里去找个老头过日子去了,整天听着鹁鸪叫,喝着山泉水,吃着山豆角……”老人讲的“牤牛身子油篓腚”等形象语言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个故事我只记住了以上这些,但说明吃山豆角是一种很享受的生活,这位老人是非常认可的。
我们这里的山豆角有两种颜色:一是纯青色,一是带红紫颜色花斑的,有点像细细的蛇一般。但又和有些地方所谓的蛇豆角有很大的区别,山豆角有种子的地方长得凸起来,两粒种子之间会凹下去,显得有些嘟嘟噜噜、疙疙瘩瘩的,和猪大肠的外形有些相似。
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是山区,耕地一片片挂在山坡上,非常瘠薄。有个方言词叫“天收”,意思是播种后能不能有收获是天说了算的,劳作者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
为充分利用地力,父亲会带着我在自家的庄稼地边用镢头一刨一个坑,我跟着埯上山豆角种子,每个坑里放上两三粒即可,随即用脚一划拉埋住。它长出来后一般不会向地里拖秧,而是选择在地堰上蔓延爬行着。这种走向让它能从地里吸收养分,又不与庄稼争阳光,还让自己的根茎部裸露着接受雨水和日晒,会越长越壮实。从点上种子后再也不用人管了,到夏、秋季来临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可以挎着提篮去摘豆角了,每次都会有不少的收获。
山豆角嫩了不好吃,必须等到种子基本成熟采摘的才味道最好。这种菜最大好处是能节省金贵的食用油,只要放上一点盐炒熟就能吃,味道一点儿也不差。
母亲最擅长的是烀山豆角,所以小时候吃的这个菜都是一个味道的。择菜时将有虫眼的地方和残留在上面的蒂把儿去掉,用刀切成一厘米左右的小段,放入锅中,加少量的水和盐,盖紧锅盖后点燃柴火加热,这期间时常翻炒一下。如果水放多了烧火时间可以长一些,让锅中的水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再翻炒一会儿,豆角切口处变成暗红色,母亲说变成红眼儿的时候盛出来最好吃。趁热大包卷入煎饼中,山野的清香、山豆角的清香交织在一起,那么好吃,味道是那么新鲜。
山豆角也可以切长段多加食用油炒制,这种炒法显得太平常了。近些年,我们这儿又将这种山豆角炒出了新吃法,让豆角有了新的走向。先把山豆角切碎,放入种子已经变硬的鲜花椒,再放入少量葱姜和青、红辣椒用刀慢慢剁成碎屑形状,打入山鸡蛋搅拌均匀,锅中油热后倒入不断翻炒,熟透后吃起来有一种蝉的味道,或者说是豆虫的味道。山豆角经过这样加工后,别具一番风味。如果不告诉食客的话,任何人都不会知道食材是其貌不扬的山豆角。
过去,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从事农业劳动,大呼隆的方式生产效益低下,生产队长不好当,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需要好好为全队人员打好生活谱气儿,社员的生活才会好一些。我们那儿有一个生产队,大家生活比较滋润,就是因为队长考虑得特别周到,把队里的每一块地都播种上粮食,把每一块地的边边角角都埯上山豆角等,或换成钱补贴给社员,或分配给大家补贴蔬菜的不足。至今说起来,都对那位生产队长好感不减,时常念叨。
至今,山豆角仍生长在山野薄地的角角落落里,但以其沉默而又坚定的目标走向,以其优良的品质坚守,在喧嚣世界不管怎么浮躁的情形里,坚持长久生存下来,走向人们的餐桌,且越来越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