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
文章字数:
小崔是我见过的“90后”里最优秀的青年。
小崔是郑州轻工业大学毕业的,毕业后他不等不靠,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主动出击寻找工作机会。他先跟着一个老板卖了一年的电话卡,一张小小的电话卡让他卖出了大牌电器的气势,销售业绩很是不俗。从此,这位老板对小崔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年轻人前途可期。所以当小崔提出想进军教培行业后,这位老板毫不犹豫地给他投资了一笔钱。
我第一次见到小崔时,就觉得他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二十六岁的小伙子,不仅精气神十足、精力充沛,而且敢想敢干、思路缜密、干事果断、作风干练。他大学读的专业是电器与动力工程,和教培行业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他能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成立一家教培机构,而且干得风生水起,这实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的教培机构不下三十家,但小崔这个机构让我眼前一亮。他创办的机构背靠小区、前临学校,周围这一片的常住人口不下十万。再加上附近机构不多,竞争压力不大。三百多平的实用面积,被切割成了十二个大小不同的房间,前厅接待、大教室、小教室、学生休息室、老师办公室、文印室、厨房、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可以说整个地方布局紧凑合理,不浪费一寸面积。校区整体装修以绿色为底色,有一种青春勃发之气。大到前台设计、桌椅板凳的配置、空调的安装,小到电子屏的安装、教具的选择都极为讲究,力求整体风格保持一致。整个校区看起来端庄大气、格调高雅,非常舒适。最亮眼的还是机构的名字“为中”。言下之意是:教育为中国。小崔给我讲解他的设计理念时,直言他的宏大理想:教育报国,想为中国的孩子办最好的教育机构。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精神境界,目标如此宏大,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我只觉得后生可畏。
有一段时间,我和小崔联系很频繁,有机会了解他的工作状态。他有两部手机,两部手机都很忙,电话不断。我留意了一下,他每天接打电话的次数不少于五十次。有校区具体事情的指挥安排,有家长询问孩子学习情况的反馈,有和其他教育机构学习交流的外联,有对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的汇报。真的是忙得像个陀螺,一刻都不停歇。有时候,为了赶一个会、赴一个约,他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天一顿饭的现象是非常常见的,用拼命工作来形容他绝不夸张。他算教育行业的“外行人”,专业知识有限,所以他对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十分重视,除了听专家讲座之外,还会积极进入优秀的教培机构参观学习,也经常给自己的机构引进资深的教育人士。
有一次,他非常严肃地告诉我,希望我能加入他的机构。我迟迟没有答复,他以为是他的条件开得低了,主动往上加码,让我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公司经营,负责教学管理、教学研发、教师培训和考核,除工资外他还会给我一些股份。我听了有些动摇,只是最终我还是没有答应他。
其实他进入教培行业的时机还是晚了点,那时候整个郑州的教培机构多达三万多家,其中不乏新东方、学而思、学大、有道等众多知名品牌,还有伏羲、先锋、筝鸣等专业度特别高的机构。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竞技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实属不易,但是小崔不仅站住了脚,发展势头还很猛,我从心里佩服他。
2018年暑假,我再见到小崔时他已经开了分校。此时,他进入这个行业仅仅一年半时间。他邀请我参观分校,分校不靠近学校,周围几乎没有其他教育机构。我一边参观,小崔一边给我介绍他的规划:“此地多为中高档社区,教育市场需求更多样化。根据这个特点,这个校区的办学方向有两个,一是学科培训的精细化,二是开设艺术类的培训课程。”听着他的分析,我相信假以时日小崔必定是郑州教培行业的一面旗帜。
2022 年,教培行业进入寒冬,教培机构开始了倒闭潮。我也因为各种原因两年没有回郑州,我和小崔只能通过网络联系。他说他和众多机构一样,只保留了托管业务,分校有一部分艺术培训课,只能在艰难中苦撑。还好,镜头里的小崔依然春风满面、笑容可掬,这让我心里多少踏实点。小崔还幽默地调侃,幸亏当初我没有加盟,不然现在就惨了。面对全局性的政策调整,连新东方这么庞大的集团公司,都不得不告别教培行业,更何况其他的小企业。“坚持下去,开拓其他业务,然后等待政策的调整,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撑过去。”面对这种局面,我也只能说些不痛不痒的鼓励性的话。
此后,我和小崔联系就少了。
两年过后,教培行业有了点改变。我身边有几个朋友也开始磨刀霍霍,打算进军教培。这时候,我想起了小崔,想起了“为中”。我想着他应该挺过来吧,此时的情况应该大有好转了吧!我准备和小崔聊一下,可令我纳闷的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小崔的联系方式了,我只能联系李大帅。李大帅是小崔的同学,从卖电话卡开始,他们就在一起奋斗。李大帅性格宽和沉稳,做事不急不躁。“为中”成立后,小崔负责外联、规划和行政管理,李大帅则负责教学和业务,二人一刚一柔,可谓配合默契。
我问了问李大帅最近的情况,他说这半年“为中”已经差不多恢复过来了,现在的情况还不错。我接着问他小崔的近况,只是李大帅的回复令我大吃一惊,他说小崔坚持不下去了,觉得没有办法挽回,所以选择去上海上班了。
我实在没有想到,第一个退出的竟然是小崔。这个机构是他创建的,是他一手培育出来的,这里面浸透了他多少心血和希望,它就像小崔亲手创造的艺术品。我想,也许小崔有难言之隐;也许他的经济状况陷入了窘境;也许……只是这就像五十公里的马拉松,他几乎已经跑完了,可是却在最后一公里倒下了。
我不知道是该感叹还是惋惜,他这样有抱负、有理想、又有能力的人,本以为他可以大展宏图、一帆风顺,没想到在快要成功的时候放弃了。其实他的选择并没有错,在当时那个看不到尽头的情况下,选择另一条更稳妥、更简单的路是很正常的,只是不知道当他回想过去,知道那个时候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时他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小崔是郑州轻工业大学毕业的,毕业后他不等不靠,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主动出击寻找工作机会。他先跟着一个老板卖了一年的电话卡,一张小小的电话卡让他卖出了大牌电器的气势,销售业绩很是不俗。从此,这位老板对小崔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年轻人前途可期。所以当小崔提出想进军教培行业后,这位老板毫不犹豫地给他投资了一笔钱。
我第一次见到小崔时,就觉得他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二十六岁的小伙子,不仅精气神十足、精力充沛,而且敢想敢干、思路缜密、干事果断、作风干练。他大学读的专业是电器与动力工程,和教培行业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他能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成立一家教培机构,而且干得风生水起,这实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因为工作原因,我接触的教培机构不下三十家,但小崔这个机构让我眼前一亮。他创办的机构背靠小区、前临学校,周围这一片的常住人口不下十万。再加上附近机构不多,竞争压力不大。三百多平的实用面积,被切割成了十二个大小不同的房间,前厅接待、大教室、小教室、学生休息室、老师办公室、文印室、厨房、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可以说整个地方布局紧凑合理,不浪费一寸面积。校区整体装修以绿色为底色,有一种青春勃发之气。大到前台设计、桌椅板凳的配置、空调的安装,小到电子屏的安装、教具的选择都极为讲究,力求整体风格保持一致。整个校区看起来端庄大气、格调高雅,非常舒适。最亮眼的还是机构的名字“为中”。言下之意是:教育为中国。小崔给我讲解他的设计理念时,直言他的宏大理想:教育报国,想为中国的孩子办最好的教育机构。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精神境界,目标如此宏大,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我只觉得后生可畏。
有一段时间,我和小崔联系很频繁,有机会了解他的工作状态。他有两部手机,两部手机都很忙,电话不断。我留意了一下,他每天接打电话的次数不少于五十次。有校区具体事情的指挥安排,有家长询问孩子学习情况的反馈,有和其他教育机构学习交流的外联,有对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的汇报。真的是忙得像个陀螺,一刻都不停歇。有时候,为了赶一个会、赴一个约,他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天一顿饭的现象是非常常见的,用拼命工作来形容他绝不夸张。他算教育行业的“外行人”,专业知识有限,所以他对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十分重视,除了听专家讲座之外,还会积极进入优秀的教培机构参观学习,也经常给自己的机构引进资深的教育人士。
有一次,他非常严肃地告诉我,希望我能加入他的机构。我迟迟没有答复,他以为是他的条件开得低了,主动往上加码,让我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公司经营,负责教学管理、教学研发、教师培训和考核,除工资外他还会给我一些股份。我听了有些动摇,只是最终我还是没有答应他。
其实他进入教培行业的时机还是晚了点,那时候整个郑州的教培机构多达三万多家,其中不乏新东方、学而思、学大、有道等众多知名品牌,还有伏羲、先锋、筝鸣等专业度特别高的机构。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竞技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实属不易,但是小崔不仅站住了脚,发展势头还很猛,我从心里佩服他。
2018年暑假,我再见到小崔时他已经开了分校。此时,他进入这个行业仅仅一年半时间。他邀请我参观分校,分校不靠近学校,周围几乎没有其他教育机构。我一边参观,小崔一边给我介绍他的规划:“此地多为中高档社区,教育市场需求更多样化。根据这个特点,这个校区的办学方向有两个,一是学科培训的精细化,二是开设艺术类的培训课程。”听着他的分析,我相信假以时日小崔必定是郑州教培行业的一面旗帜。
2022 年,教培行业进入寒冬,教培机构开始了倒闭潮。我也因为各种原因两年没有回郑州,我和小崔只能通过网络联系。他说他和众多机构一样,只保留了托管业务,分校有一部分艺术培训课,只能在艰难中苦撑。还好,镜头里的小崔依然春风满面、笑容可掬,这让我心里多少踏实点。小崔还幽默地调侃,幸亏当初我没有加盟,不然现在就惨了。面对全局性的政策调整,连新东方这么庞大的集团公司,都不得不告别教培行业,更何况其他的小企业。“坚持下去,开拓其他业务,然后等待政策的调整,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撑过去。”面对这种局面,我也只能说些不痛不痒的鼓励性的话。
此后,我和小崔联系就少了。
两年过后,教培行业有了点改变。我身边有几个朋友也开始磨刀霍霍,打算进军教培。这时候,我想起了小崔,想起了“为中”。我想着他应该挺过来吧,此时的情况应该大有好转了吧!我准备和小崔聊一下,可令我纳闷的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小崔的联系方式了,我只能联系李大帅。李大帅是小崔的同学,从卖电话卡开始,他们就在一起奋斗。李大帅性格宽和沉稳,做事不急不躁。“为中”成立后,小崔负责外联、规划和行政管理,李大帅则负责教学和业务,二人一刚一柔,可谓配合默契。
我问了问李大帅最近的情况,他说这半年“为中”已经差不多恢复过来了,现在的情况还不错。我接着问他小崔的近况,只是李大帅的回复令我大吃一惊,他说小崔坚持不下去了,觉得没有办法挽回,所以选择去上海上班了。
我实在没有想到,第一个退出的竟然是小崔。这个机构是他创建的,是他一手培育出来的,这里面浸透了他多少心血和希望,它就像小崔亲手创造的艺术品。我想,也许小崔有难言之隐;也许他的经济状况陷入了窘境;也许……只是这就像五十公里的马拉松,他几乎已经跑完了,可是却在最后一公里倒下了。
我不知道是该感叹还是惋惜,他这样有抱负、有理想、又有能力的人,本以为他可以大展宏图、一帆风顺,没想到在快要成功的时候放弃了。其实他的选择并没有错,在当时那个看不到尽头的情况下,选择另一条更稳妥、更简单的路是很正常的,只是不知道当他回想过去,知道那个时候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时他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