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才是最美的风景
文章字数:
□谢 涛
人的外貌包括人的面部、身体、头发、肤色、衣着、饰物以及神情气质等方面,把人物外形的这些特征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就叫外貌描写,这是人物描写的第一站。人如其面,精彩的外貌描写能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外貌,那么,如何对作品的人物展开外貌描写,“画”出一个鲜活的人呢?
仔细观察,点面结合
要写好人物外貌,关键在于平时是否仔细观察。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教养如何,从外貌上也能看出来。有教养的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讲话清晰且条理清楚;没有教养的人坐着、站着都会东倒西歪,说话也是粗鲁并且没有条理的。凡此种种,我们要仔细观察、比较着观察、由外到内地观察,并用精准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准确地描写出人物的形象。
观察人物外貌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整体与局部的结合。观察时,既要着眼于整体,比如个子的高矮、体型的胖瘦、衣服的搭配;更要注重细节,比如五官的特点、头发的长短、衣服的新旧等。只有在观察时做到了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描写时才能信手拈来、惟妙惟肖。
例如冯骥才《挑山工》里的片段:“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这段文字,先从整体描写人物的个子,再具体写脸、眉毛等细节。点面结合,全方面展示了挑山工的外貌特征。一个勤劳、淳朴的挑山工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是观察与联想的结合。就是在观察人物外貌的过程中,既要仔细打量眼前的人物,捕捉其鲜明的特征,也要同时展开联想,由眼前这个人可以想到什么。
例如2016年江苏连云港中考作文范文:“映入眼中,像是一个巨大的麻袋,似乎装着不少塑料瓶,视线向下移,竟是一个矮小的老人,背弯得像个虾米,皮肤被烈日烤得焦黑,光着脚行走着,五官聚拢,表情痛苦。显然,他以捡破烂为生。”
这时,“背弯”无疑成了老人主要的外貌特征,由“背弯”展开联想,就有可能想到老人悲惨的生活。联想越丰富,描写这一外貌特征时就会越生动、鲜活、传神。品读这些文字,如见其人。
一位同学写的《我的曾祖母》片段:“我的曾祖母没有什么特别的,十分平凡。中等个头,常年穿着朴素的衣服,银白色的头发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慈祥的脸庞上一双敏锐的眼睛,似 乎可 以 洞悉 世间 的 一切,额头上几道深不可测的皱纹,好像是岁月走过的路,让人印象深刻。”
“似乎可以洞悉世间的一切”“好像是岁月走过的路”,这两处联想让人印象深刻。“曾祖母”的眼睛和皱纹仿佛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注重顺序,有条不紊
外貌描写往往有很多方面,但写作时应按照合理的顺序来进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数。或是由整体到局部,或是由上到下,或是由里到外等,绝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一般来说是先写整体再写局部,局部描写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
赵树理的小说《老杨同志》中的外貌描写就体现了这点。
“他(老杨同志)头上箍着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这段外貌描写,突出了老杨同志的生活俭朴。作者进行外貌描写的顺序和层次非常清楚:是从“头上”“身上”到“脚上”,由上到下、有条不紊、活而有序。
一位同学在《我的奶奶》中对奶奶的外貌就是按照从上到下,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描写的:“奶奶七十多岁了,额上布满了皱纹,颧骨突出,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头发花白,一双粗糙的手,青筋突起。一双不大的脚,走起路来有点颤巍巍的。”
抓住特征,突出性格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等影响,人们会形成自己鲜明的特征和外貌特点,这些特征和特点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自身的状态,也会反映在表情、姿态、穿着等方面。恰当的外貌描写,不但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活灵活现,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
阿累在《一面》里对鲁迅先生就有富有特征的外貌描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这里描摹了鲁迅先生的外形特征是“瘦”,可是他精神矍铄、意志顽强、刚直不阿。突出了鲁迅先生作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那种顽强、倔强的精神和斗志以及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带一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这段外貌描写,鲁迅先生抓住了最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外部特征,对孔乙己的身材、脸色、胡子、长衫等进行了工笔画一样的描写,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个穷困潦倒、轻视劳动人民、好吃懒做、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真是让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外貌描写的最终目的是突出人物性格,所以在写作时,没有必要把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统统都写出来。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表述的需要,把外貌描写的重头戏放在人物某个最富特征的部位,集中笔墨、精心描绘,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他东西,这样往往能写出新意来。
例如,要写好人物的眼睛,鲁迅就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里所说的画眼睛而不要画头发,就是指要抓住特点。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传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
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作者对祥林嫂的眼睛虽然着墨不多,但却写出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以及她精神遭受打击后的心理变化过程,读起来一个鲜活的形象仿佛就立在眼前。作者用生动的“画眼睛”手法,把祥林嫂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痛苦、挣扎,但始终逃不出多灾多难的厄运。祥林嫂的心灵创伤正是从这一目一眉中传给读者的,真可谓“以一目尽传精神”。根据人物思想、性格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描写,深刻地展示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历程。
一位 同学 写《我的 老师》:“蒋老师,我们背后都叫他老蒋。他的头发卷卷的,波浪状贴着头皮,就像一碗煮熟了的方便面扣在他的脑门上。下巴那么一小撮胡须,却常用两根手指捻着。我们笑他,他并不尴尬,反而更加得意。”
作者没有从头到尾地描写蒋老师的身体部位,只写了他的头发和胡子,抓住最显著的特点来写,一个个性鲜明的“老蒋”呼之欲出。
为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毛病,在描写人物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其显著的外貌特征,准确描绘,写出人物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这样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只有写得“貌如其人”,才能使读者“如见其人”。
善用修辞,凸显神韵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物总是各具情态的。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神韵,体现人物风采,外貌描写要善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对比、夸张、摹状等,达到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熨帖自然的目的。若要表现人物前后外貌的变化,则可使用对比。这样,既能让文字变得灵动,又能突出人物个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写出人物的深度。巧妙精确的修辞会让你的文字插上彩色的翅膀,流转出绚丽的色彩。
例如鲁迅《故乡》中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段外貌描写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而又特点鲜明地凸显了一个相貌丑陋、尖酸刻薄、强悍泼辣的妇女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 同学 写《我的 爸爸》:“爸爸的身材好搞笑,啤酒桶般的肚子上安了两条细胳膊和两条短腿,让人忍不住想到青蛙。嘘,可别叫他听见——大不敬哦!”
作者用“啤酒桶般的肚子”形象地写出了爸爸肚子胖胖的特点。细胳膊短腿,让人忍不住想到青蛙,人物形象如此鲜明,都是“只有这一个”的绝版。
人物活则文活,要想写活人物外貌,就要仔细观察、注重顺序、抓住特征、善用修辞,这样才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人的外貌包括人的面部、身体、头发、肤色、衣着、饰物以及神情气质等方面,把人物外形的这些特征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就叫外貌描写,这是人物描写的第一站。人如其面,精彩的外貌描写能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外貌,那么,如何对作品的人物展开外貌描写,“画”出一个鲜活的人呢?
仔细观察,点面结合
要写好人物外貌,关键在于平时是否仔细观察。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教养如何,从外貌上也能看出来。有教养的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讲话清晰且条理清楚;没有教养的人坐着、站着都会东倒西歪,说话也是粗鲁并且没有条理的。凡此种种,我们要仔细观察、比较着观察、由外到内地观察,并用精准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准确地描写出人物的形象。
观察人物外貌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整体与局部的结合。观察时,既要着眼于整体,比如个子的高矮、体型的胖瘦、衣服的搭配;更要注重细节,比如五官的特点、头发的长短、衣服的新旧等。只有在观察时做到了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描写时才能信手拈来、惟妙惟肖。
例如冯骥才《挑山工》里的片段:“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这段文字,先从整体描写人物的个子,再具体写脸、眉毛等细节。点面结合,全方面展示了挑山工的外貌特征。一个勤劳、淳朴的挑山工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是观察与联想的结合。就是在观察人物外貌的过程中,既要仔细打量眼前的人物,捕捉其鲜明的特征,也要同时展开联想,由眼前这个人可以想到什么。
例如2016年江苏连云港中考作文范文:“映入眼中,像是一个巨大的麻袋,似乎装着不少塑料瓶,视线向下移,竟是一个矮小的老人,背弯得像个虾米,皮肤被烈日烤得焦黑,光着脚行走着,五官聚拢,表情痛苦。显然,他以捡破烂为生。”
这时,“背弯”无疑成了老人主要的外貌特征,由“背弯”展开联想,就有可能想到老人悲惨的生活。联想越丰富,描写这一外貌特征时就会越生动、鲜活、传神。品读这些文字,如见其人。
一位同学写的《我的曾祖母》片段:“我的曾祖母没有什么特别的,十分平凡。中等个头,常年穿着朴素的衣服,银白色的头发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慈祥的脸庞上一双敏锐的眼睛,似 乎可 以 洞悉 世间 的 一切,额头上几道深不可测的皱纹,好像是岁月走过的路,让人印象深刻。”
“似乎可以洞悉世间的一切”“好像是岁月走过的路”,这两处联想让人印象深刻。“曾祖母”的眼睛和皱纹仿佛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注重顺序,有条不紊
外貌描写往往有很多方面,但写作时应按照合理的顺序来进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数。或是由整体到局部,或是由上到下,或是由里到外等,绝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一般来说是先写整体再写局部,局部描写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
赵树理的小说《老杨同志》中的外貌描写就体现了这点。
“他(老杨同志)头上箍着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这段外貌描写,突出了老杨同志的生活俭朴。作者进行外貌描写的顺序和层次非常清楚:是从“头上”“身上”到“脚上”,由上到下、有条不紊、活而有序。
一位同学在《我的奶奶》中对奶奶的外貌就是按照从上到下,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描写的:“奶奶七十多岁了,额上布满了皱纹,颧骨突出,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头发花白,一双粗糙的手,青筋突起。一双不大的脚,走起路来有点颤巍巍的。”
抓住特征,突出性格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等影响,人们会形成自己鲜明的特征和外貌特点,这些特征和特点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自身的状态,也会反映在表情、姿态、穿着等方面。恰当的外貌描写,不但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活灵活现,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
阿累在《一面》里对鲁迅先生就有富有特征的外貌描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这里描摹了鲁迅先生的外形特征是“瘦”,可是他精神矍铄、意志顽强、刚直不阿。突出了鲁迅先生作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那种顽强、倔强的精神和斗志以及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带一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这段外貌描写,鲁迅先生抓住了最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外部特征,对孔乙己的身材、脸色、胡子、长衫等进行了工笔画一样的描写,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个穷困潦倒、轻视劳动人民、好吃懒做、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真是让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外貌描写的最终目的是突出人物性格,所以在写作时,没有必要把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统统都写出来。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表述的需要,把外貌描写的重头戏放在人物某个最富特征的部位,集中笔墨、精心描绘,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他东西,这样往往能写出新意来。
例如,要写好人物的眼睛,鲁迅就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里所说的画眼睛而不要画头发,就是指要抓住特点。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传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
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作者对祥林嫂的眼睛虽然着墨不多,但却写出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以及她精神遭受打击后的心理变化过程,读起来一个鲜活的形象仿佛就立在眼前。作者用生动的“画眼睛”手法,把祥林嫂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痛苦、挣扎,但始终逃不出多灾多难的厄运。祥林嫂的心灵创伤正是从这一目一眉中传给读者的,真可谓“以一目尽传精神”。根据人物思想、性格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描写,深刻地展示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历程。
一位 同学 写《我的 老师》:“蒋老师,我们背后都叫他老蒋。他的头发卷卷的,波浪状贴着头皮,就像一碗煮熟了的方便面扣在他的脑门上。下巴那么一小撮胡须,却常用两根手指捻着。我们笑他,他并不尴尬,反而更加得意。”
作者没有从头到尾地描写蒋老师的身体部位,只写了他的头发和胡子,抓住最显著的特点来写,一个个性鲜明的“老蒋”呼之欲出。
为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毛病,在描写人物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其显著的外貌特征,准确描绘,写出人物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这样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只有写得“貌如其人”,才能使读者“如见其人”。
善用修辞,凸显神韵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物总是各具情态的。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神韵,体现人物风采,外貌描写要善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对比、夸张、摹状等,达到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熨帖自然的目的。若要表现人物前后外貌的变化,则可使用对比。这样,既能让文字变得灵动,又能突出人物个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写出人物的深度。巧妙精确的修辞会让你的文字插上彩色的翅膀,流转出绚丽的色彩。
例如鲁迅《故乡》中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段外貌描写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而又特点鲜明地凸显了一个相貌丑陋、尖酸刻薄、强悍泼辣的妇女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 同学 写《我的 爸爸》:“爸爸的身材好搞笑,啤酒桶般的肚子上安了两条细胳膊和两条短腿,让人忍不住想到青蛙。嘘,可别叫他听见——大不敬哦!”
作者用“啤酒桶般的肚子”形象地写出了爸爸肚子胖胖的特点。细胳膊短腿,让人忍不住想到青蛙,人物形象如此鲜明,都是“只有这一个”的绝版。
人物活则文活,要想写活人物外貌,就要仔细观察、注重顺序、抓住特征、善用修辞,这样才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