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导写点津
文章字数:
细嚼慢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今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的材料非常简洁洗练,只有简短的两句话:第一句客观陈述了一种大家都熟知的社会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其中,“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代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成果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强调应用范围之广和科技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磅礴伟力;“很快得到答案”既强调了高科技时代人们找寻各种答案的便捷和迅速,又凸显出身处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高科技产品普遍应用在解决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医疗保健、运动健康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各种难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超强威力。
材料第二句话:“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明确提出此次作文的探究任务:在“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个大背景下,既然“越来越多的问题”都“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否真的“会越来越少”呢?光从表面上看,这次作文的着力点似乎主要是要针对“我们的问题”到底会不会“越来越少”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考生似乎只能在“是”或“否”上选边站队,再联系时事热点和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想法似乎只停留于表面,未能结合具体语境深刻体悟到命题专家的独具匠心。其实,综观整则作文材料,我们不难看出“问题”二字才是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材料第一句告诉我们,“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能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现实难题,而且能帮助人们迅速便捷地寻找问题的答案,给人带来各种便利。而第二句话又是以第一句所描述的社会现象为前提,启发人们去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到底会不会越来越少——其本意实际上就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信息时代,人们利用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去解决各种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利与弊。同时,还得深入思考人们这种获取问题答案的方式是否科学,是否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以及如何理性地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
我想,唯有在思维上转过这个弯儿,才有可能在写作中抓住材料的核心立意,切中肯綮,深入浅出地展开论述,而不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
连接生活,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试题指令“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不是一句可有可无的客套话。对于今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这种生活现象类作文题目,考生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联想“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只有将作文材料所概述的生活现象具体化,考生才能写出具有生活质感和深刻思辨的作文来。否则,就有可能“浮在水面上”东拉西扯,写一些看似正确的“废话”。
那么,“互联网的普及”到底能让哪些问题“很快得到答案”呢?生活中,许多人只需带一部手机,动动手指就可以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人们不仅可以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上购物、在“美团”和“饿了么”网络平台上点餐,还可以通过线上选择和预约,轻松搞定“美容美甲”“家电维修”“快递发送”等线下服务。我们只需“扫一扫”,便可网上支付、轻松乘车,刷脸坐地铁,网上购买飞机票、高铁票,预约医院就诊时间和博物馆参观时间,还可以在网上参观博物馆……
搜索引擎的运用,让人们拥有了获取各种信息的超强能力——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我们不用跑图书馆,就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上百度一搜,瞬间就能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有不会做的家务,在网上搜个小视频,无论是家电安装还是做饭什么的,都能“依葫芦画瓢”手到擒来;如果你喜欢养生要学“五禽戏”或“八段锦”,也无需像古人那样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不远千里去拜师学艺,只需打开手机,上网刷个短视频,就可以反复观看、揣摩学习。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还打破了行业传统格局,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比如,通过智能互联、全程互联和用户互联,可改善农业生产管理、强化品质控制和创造新的体验价值……
“人工智能的应用”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运用AI编写代码、承担客服服务、撰写招聘信息、创作文案、记录会议和文件摘要,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省时高效。借助于“学术格子”这款“科研材料制作大师”,人们一分钟就能完成成果报奖、项目结题、课题申报、年终汇总、专利认证等科研材料制作。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分析大量数据,并提供决策支持,影响和改变了管理、金融、医疗等多个行业。自动化技术正在取代那些重复性、可预测性高的工作,从而解放了人力。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这些新兴行业不仅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还推动着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人工智能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理性审视,趋利避害巧思辨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倘若我们仅仅看到“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的“利”,而不去思考其可能存在的“弊”,就很有可能遭遇莫大的风险。
那么,“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到底存在哪些潜在的风险呢?一是沉迷网络游戏、产生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等问题;二是浅阅读、信息碎片化和思维浅表化等问题;三是“虚拟社交”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可能导致“真实社交”的弱化和失衡,致使社交关系表面化和缺乏深度,过度沉浸在虚拟社交中还可能影响到我们的专注力;四是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大数据和个人信息的收集可能导致我们的隐私被侵犯和数据泄露,对个人和社会构成潜在威胁;五是人工智能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六是智能时代的数字鸿沟问题……
面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汹涌而来的时代大潮,当代青年该怎么办呢?是因噎废食与智能时代背道而驰,还是善假于物,热情拥抱新事物和新时代?是随波逐流、任意东西,还是理性审视、趋利避害、不断探索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可以解决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健康和娱乐等诸多方面的各种实际问题,而且还能推动产业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还潜藏着某些巨大的风险。如果处理失当,就有可能给个人、家庭和社会甚至人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身处高度信息化的新时代,面对新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快速获取答案的能力,更需要深入思考、独立判断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再说,“问题”也不能光看数量的“多”与“少”,还要看问题的“大”与“小”、“主要”与“次要”、“关键”与“枝节”等,怎么能概而论之,不区别对待呢?
解决隐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加强隐私立法、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采用更安全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减少数字鸿沟,我们可以提供更广泛的技术培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技术门槛……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新时代,我们只有保持趋利避害的开放心态和不断探索的求知激情,只有理性审视和智慧应对,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今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的材料非常简洁洗练,只有简短的两句话:第一句客观陈述了一种大家都熟知的社会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其中,“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代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成果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强调应用范围之广和科技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磅礴伟力;“很快得到答案”既强调了高科技时代人们找寻各种答案的便捷和迅速,又凸显出身处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高科技产品普遍应用在解决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医疗保健、运动健康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各种难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超强威力。
材料第二句话:“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明确提出此次作文的探究任务:在“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个大背景下,既然“越来越多的问题”都“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否真的“会越来越少”呢?光从表面上看,这次作文的着力点似乎主要是要针对“我们的问题”到底会不会“越来越少”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考生似乎只能在“是”或“否”上选边站队,再联系时事热点和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想法似乎只停留于表面,未能结合具体语境深刻体悟到命题专家的独具匠心。其实,综观整则作文材料,我们不难看出“问题”二字才是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材料第一句告诉我们,“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能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现实难题,而且能帮助人们迅速便捷地寻找问题的答案,给人带来各种便利。而第二句话又是以第一句所描述的社会现象为前提,启发人们去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到底会不会越来越少——其本意实际上就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信息时代,人们利用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去解决各种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利与弊。同时,还得深入思考人们这种获取问题答案的方式是否科学,是否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以及如何理性地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
我想,唯有在思维上转过这个弯儿,才有可能在写作中抓住材料的核心立意,切中肯綮,深入浅出地展开论述,而不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
连接生活,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试题指令“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不是一句可有可无的客套话。对于今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这种生活现象类作文题目,考生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联想“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只有将作文材料所概述的生活现象具体化,考生才能写出具有生活质感和深刻思辨的作文来。否则,就有可能“浮在水面上”东拉西扯,写一些看似正确的“废话”。
那么,“互联网的普及”到底能让哪些问题“很快得到答案”呢?生活中,许多人只需带一部手机,动动手指就可以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人们不仅可以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上购物、在“美团”和“饿了么”网络平台上点餐,还可以通过线上选择和预约,轻松搞定“美容美甲”“家电维修”“快递发送”等线下服务。我们只需“扫一扫”,便可网上支付、轻松乘车,刷脸坐地铁,网上购买飞机票、高铁票,预约医院就诊时间和博物馆参观时间,还可以在网上参观博物馆……
搜索引擎的运用,让人们拥有了获取各种信息的超强能力——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我们不用跑图书馆,就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上百度一搜,瞬间就能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有不会做的家务,在网上搜个小视频,无论是家电安装还是做饭什么的,都能“依葫芦画瓢”手到擒来;如果你喜欢养生要学“五禽戏”或“八段锦”,也无需像古人那样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不远千里去拜师学艺,只需打开手机,上网刷个短视频,就可以反复观看、揣摩学习。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还打破了行业传统格局,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比如,通过智能互联、全程互联和用户互联,可改善农业生产管理、强化品质控制和创造新的体验价值……
“人工智能的应用”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运用AI编写代码、承担客服服务、撰写招聘信息、创作文案、记录会议和文件摘要,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省时高效。借助于“学术格子”这款“科研材料制作大师”,人们一分钟就能完成成果报奖、项目结题、课题申报、年终汇总、专利认证等科研材料制作。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分析大量数据,并提供决策支持,影响和改变了管理、金融、医疗等多个行业。自动化技术正在取代那些重复性、可预测性高的工作,从而解放了人力。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这些新兴行业不仅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还推动着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人工智能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理性审视,趋利避害巧思辨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倘若我们仅仅看到“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的“利”,而不去思考其可能存在的“弊”,就很有可能遭遇莫大的风险。
那么,“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到底存在哪些潜在的风险呢?一是沉迷网络游戏、产生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等问题;二是浅阅读、信息碎片化和思维浅表化等问题;三是“虚拟社交”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可能导致“真实社交”的弱化和失衡,致使社交关系表面化和缺乏深度,过度沉浸在虚拟社交中还可能影响到我们的专注力;四是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大数据和个人信息的收集可能导致我们的隐私被侵犯和数据泄露,对个人和社会构成潜在威胁;五是人工智能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六是智能时代的数字鸿沟问题……
面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汹涌而来的时代大潮,当代青年该怎么办呢?是因噎废食与智能时代背道而驰,还是善假于物,热情拥抱新事物和新时代?是随波逐流、任意东西,还是理性审视、趋利避害、不断探索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可以解决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健康和娱乐等诸多方面的各种实际问题,而且还能推动产业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还潜藏着某些巨大的风险。如果处理失当,就有可能给个人、家庭和社会甚至人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身处高度信息化的新时代,面对新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快速获取答案的能力,更需要深入思考、独立判断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再说,“问题”也不能光看数量的“多”与“少”,还要看问题的“大”与“小”、“主要”与“次要”、“关键”与“枝节”等,怎么能概而论之,不区别对待呢?
解决隐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加强隐私立法、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采用更安全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减少数字鸿沟,我们可以提供更广泛的技术培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技术门槛……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新时代,我们只有保持趋利避害的开放心态和不断探索的求知激情,只有理性审视和智慧应对,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