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走进非遗名录的海草房
文章字数:
  有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多少人为之拼搏奋斗的生活目标,却是我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拥有的幸福。选用坚硬的天然石块砌成墙,把野生海草晒干至蓬松后,交错叠铺作为房顶,围成一个方形的四合院,浅浅的褐色主基调中,隐隐透着一些灰白,质朴却大方,处处彰显着时间的痕迹,十几、几十家参差错落排列,犹如走进了世外桃源,我们胶东孩子把这宛如童话世界里的草屋称为海草房。
  之所以称之为海草房,是因为苫盖屋顶的主要材料是海草。在胶东一带,海草房根据使用海草的不同,被大家称为“海带草房”“海苔房”。海草的使用很是讲究,用的是生长在五米以下浅海的野生藻类。这些野生海草富含大量的卤和胶质,因此用它们苫成房顶,不但可以有效防虫蛀、霉烂,还不易燃烧,冬暖夏凉,深受沿海百姓的喜爱。海草房外观简约,但建造并不简单,建一座海草房需要“四匠”(瓦匠、木匠、石匠、苫匠),七十多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艺。要先准备各种用料,然后选石砌墙,最后一层一层铺上苫顶。三大步骤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往屋顶上苫铺晒至蓬松的海草,胶东人把这一步叫做“苫房”。苫房可是一门技术活,苫的时候,海草要从房檐开始一层一层叠压苫向脊顶,甚至还要加苫麦秸,最上面的一层要加厚“压脊”。一栋海草房使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海草苫得是不是严密,后来甚至出现了以此为生的“苫匠”,成为一门营生。
  海草房里,度过我家一代代人的童年。爷爷告诉我,爷爷的父亲小的时候,我家的海草房就是一个地下交通站,一张旧桌子、一盏罩子灯,在那个血雨腥风的黑暗岁月里,海草房始终闪耀着不灭的星星之火,海草房见证了革命的火种照亮海岛的一幕幕。爸爸告诉我,就在这个海草房里,他娇小玲珑的小脚奶奶,靠着一个老旧的风箱和一口大锅,养育了一大家子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每逢过年过节,小脚奶奶就会在那已经斑驳的石头墙上,取下已经有些泛黄开裂的笼嘎拉,洗刷干净准备蒸枣饽饽。很快,雾蒙蒙的蒸汽就夹杂着饽饽的麦香、枣香逐渐弥漫了海草房,一群娃儿们开心的笑声也随之洋溢整个海草房。
  随着时代的发展,海草房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堆尖如垛,三角形高脊陡坡设计,粗犷的石头外墙与毛茸茸的屋顶鲜明对比,使海草房具有举世公认的美学价值。1991年6月发行的中国民居邮票,其中就有极富胶东特色和生态民居样式的海草房。2006年,海草房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之一。
  自从我记事起,我们一家便搬迁至烟台市里。只有在放假的时间,才能再一次走进海草房。初秋的暖阳,将海草房笼罩在金色的光晕里,像极了“童话中的蘑菇屋”。海风拂面,天高云淡,漫步于此,就像置身一个古风悠悠的梦境。“推开了木板门,吱吱呀呀响;撑开木格子窗,故事多少藏;斑驳青石巷,古老海草房……”走进新时代,人们新编的歌谣又在耳畔萦绕,歌声中,海浪潮起潮落,犹如朝阳辉耀下的粼粼波光,那片质朴沧桑的海草房闪烁着迷人的光辉。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高三(15)班 岳远佳
  指导老师 范立洋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