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跨”有尺度“融”有方法
——浅谈新课标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如何发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作用
文章字数:
   □颜雅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立,数学教学融合“五育”的提出,既是新课标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中提出的要求,更是践行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报告的精神。跨学科“五育融合”,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探索,实现各个学科之间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跨学科“五育融合”教学,应做到“跨”有尺度——强化学生学习主体角色,坚持数学学科本色入手。“融”有方法——“五育融合”教学应紧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数学中融合德育“情操”,促进教学活动与德育教育的自然融合,实现数学教学有“温度”;融合智育“思维”,实现数学教学有“维度”;融合体育“动感”,实现数学教学有“广度”;融合美育“线条”,实现数学教学有“美度”;融合劳动“吨位”,实现数学教学有“厚度”。
   在数学融合德育“情操”中——浸润无声,自然生成
  数学教学应与德育融合,显示数学“情操”,让学生在主动 学习 中感受 有温 度的 数学。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例 如在教 学“大 数的 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例子:中央红军长征时走过二万五千里;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铁路总里程是 21810 公里,2023年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000公里。
  教师选用这几个例子,可以通过和不同学科的内容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触发心灵的大数据中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前辈的付出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活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数学中融入德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情操”、数学的“温度”。
  在数学融合智育“思维”中——强化应用,引导探索
  数学教学与智育的融合,就是数学学科与科学知识、物理、生物、化学、地理、环境、天文等学科融合。在解决问题中显露数学“思维”,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感受有维度的数学。在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后,课堂上必然会出现较为活跃的操作活动,在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时,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突出数学主体,避免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上。无论引入哪个学科,都要注意数学学科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在拓展提升学生视野和能力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地位。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时,可以融合物理、化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在课前让学生去了解“生理盐水”,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知道生理盐水就是0.9%的氯化钠溶液,进而提出问题:这个0.9%的氯化钠溶液是怎么调配 出来 的? 再通过 视频 播放,让学生简单了解生理盐水 的调 配过 程。为 简化 操作,教师引出了教材例题——“按比配制稀释液”。在学生掌握 了“按比调配”的 知识之后,再设计一个比较有趣的科 学小实验——“配 制饱和盐水”,运用所学的比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尝试调配。
  在这个探索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并利用配制出来的饱和盐水,让学生观察饱和盐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物理状态,还可以往饱和盐水中加入水彩颜料,制作一个美丽的瓶子。这样借助数学与物理、化学学科的契合点来实现学科之间的自然融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激情,也培养了数学“思维”,实现了“有维度”的数学教学。
   在数学融合体育“动感”中——构建情境,落实活动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同时,可以渗透体育教育。以数学本学科内容为载体,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科学运动的健康意识和行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课堂上为学生构建运动情境,课后落实学生的体育活动。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引入课堂,可作为情景引入,也可作为问题引入。为了避免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时出现思想与行为的偏差,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突出数学“不可或缺”的地位。
  比如在学习“数与代数”相关计算课题时,教师可以设置“跑步”“骑行”“跳绳”“打球”等体育运动项目的问题情境;在学习统计时,可以设计“男女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调查作为探究主题……这些体育项目都是学生熟悉并掌握的,构建这样的情境和问题,会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布置相关的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特殊的数学实践作业,并让学生去落实。这样在深化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体育教育具有“数学味 ”,让数 学知 识充 满“ 动感”,还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广度”。实现数学教育与体育教育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
   在数学融合美育“线条”中——学会欣赏,鼓励创作
  数学教育和美育教育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评价 学生 素质 教育的 因素 之一。将美育的知识融入数学课 堂 ,借 助 数学 课 堂 发 挥“美”的作用,让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生动化、趣味化,显明数学“美感”,促进学生主动生成数学知识,感受有美度的数学。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比的意义”时,可以用两张照片引入,让学生挑出认为比较美的一张照片,并说说这样选的原因。而后引出照片的构图,接着引入具有“黄金分割比例”的事物,比如艺术创作作品,人体构造,建筑等,再揭秘这些“美”都有共同点,那就是都 有 一 个 特 殊 的 比——1:0.618,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每个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都应把握住数学与美学千丝万缕的联系,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布置别开生面的“画数学”作业,实现有“美度”的数学教学。
   在数学融合劳动“智慧”中——搭建平台,以劳启智
  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在人们日常生产劳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可以从思想、情感、能力三个方面融合劳动育人,既显出数学“吨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感受有厚度的数学,又将劳动教育渗透于无形中。
  以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一课教学为例,“植树”是学生在生活中很熟悉的、接触很多的情景,在建筑工程、园林设计、农作生产等多个领域中都经常见到。同时植树知识又与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紧密联系,将之结合一起能够产 生一加 一大 于二 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联系一定的劳动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种植特点以及种植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植树问题”。通过模拟劳动,并结合数学知识,了解劳动技术和劳动原理,促使劳动能力习惯的养成。在建模的同时提升思维水平,在模拟劳动中创新劳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实现以劳启智的教育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论融入多少学科思想,都要注重体现出浓郁的“数学味”,注意“跨”的尺度,并保证学生最后通过数学思想或方法来达成目标,以此体现出数学跨学科整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探寻科学、有效的“融合”方法,推进“五育融合”视野下课程教学变革,构建适合的“五育融合”数学教学体系。做到“跨”有尺度,“融”有方法。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