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章字数:
在文言文中,想要读懂文章的意思,首先要在朗读时做到在语句中正确停顿,而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就结合课文谈谈文言文朗读停顿中应注意的一些情况。
在哪些地方停顿
在主语和谓语间停顿。例如,“城/非不高也”,“城”是主语,“非不高也”作谓语,因此应停顿加以体现。“此/庸夫之怒也”,“此”是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在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例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刻”是谓语动词,与其支配的对象(宾语)“唐贤今人诗赋”之间要作停顿。“衔/远山,吞/长江”,“衔”和“吞”是谓语中心语,“远山”和“长江”是宾语,中间要停顿。
在补语前停顿。例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奉命”都是谓语中心语,“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都是补语,它们之间要停顿。“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美”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美”后停顿。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例如,“已而/夕阳在山”,已而”是状语,表时间。“中/轩敞者为舱”,“中”是状语,表方位。
在句首的语气助词(发语词)、关联词之后要停顿。例如,“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是句首语气词。“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是连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
在句中语气词“也”字后应停顿。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字在句中表示停顿,用 以舒缓语 气,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在倒装句中的倒置处停顿。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定语后置。
在并列 短语 间要 停顿 。例如,“山肴/野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山肴”与“野蔌”,和“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在省略成分处停顿。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三(鼓) /而竭 ”,“ 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 读成“—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便要(渔人)/还家”,“要”省略宾语“渔人”,应略停,以体现宾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便/要还家”。
在两个单音词中间停顿(古代 是两个单 音节词 ,而现 代汉 语中 是一 个双 音节词 的 ,要 分 开 读)。 例 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也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人名、地名、官名等专 用 名 词 ,中 间 不 能划分。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侍中/侍郎/郭攸之”“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
在转折连词前停顿。例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人不知/而不愠”。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偏正短语间不能停顿。例如,“得道者/多助”“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得道者”和“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作句子的宾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介宾短语间不能停顿。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外人”是介宾 短语,应该连读。“其/如土石何”,“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做全句的主语,“ 犬”在句 中做 状语 ,修 饰“坐”,译为“像狗一样”。不能破读为“其一犬/坐于前”,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则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就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山行/六七里”,“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应连读。
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仁人之心”的中心词“心”为名词,短语内部均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
否定词与其中心语之间不能停顿。例如,“小惠/未遍,神/弗福也”,否定词“未”“弗”与中心词“偏”“福”之间不能停顿。
“所字结构”“者字结构”等固定句式之间不能停顿,例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之字结构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能停顿,例如“前人之述/备矣”。
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作用的“之”的前后不能停顿,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以上所述,只是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在哪些地方停顿
在主语和谓语间停顿。例如,“城/非不高也”,“城”是主语,“非不高也”作谓语,因此应停顿加以体现。“此/庸夫之怒也”,“此”是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在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例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刻”是谓语动词,与其支配的对象(宾语)“唐贤今人诗赋”之间要作停顿。“衔/远山,吞/长江”,“衔”和“吞”是谓语中心语,“远山”和“长江”是宾语,中间要停顿。
在补语前停顿。例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奉命”都是谓语中心语,“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都是补语,它们之间要停顿。“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美”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美”后停顿。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例如,“已而/夕阳在山”,已而”是状语,表时间。“中/轩敞者为舱”,“中”是状语,表方位。
在句首的语气助词(发语词)、关联词之后要停顿。例如,“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是句首语气词。“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是连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
在句中语气词“也”字后应停顿。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字在句中表示停顿,用 以舒缓语 气,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在倒装句中的倒置处停顿。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定语后置。
在并列 短语 间要 停顿 。例如,“山肴/野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山肴”与“野蔌”,和“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在省略成分处停顿。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三(鼓) /而竭 ”,“ 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 读成“—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便要(渔人)/还家”,“要”省略宾语“渔人”,应略停,以体现宾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便/要还家”。
在两个单音词中间停顿(古代 是两个单 音节词 ,而现 代汉 语中 是一 个双 音节词 的 ,要 分 开 读)。 例 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也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人名、地名、官名等专 用 名 词 ,中 间 不 能划分。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侍中/侍郎/郭攸之”“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
在转折连词前停顿。例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人不知/而不愠”。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偏正短语间不能停顿。例如,“得道者/多助”“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得道者”和“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作句子的宾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介宾短语间不能停顿。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外人”是介宾 短语,应该连读。“其/如土石何”,“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做全句的主语,“ 犬”在句 中做 状语 ,修 饰“坐”,译为“像狗一样”。不能破读为“其一犬/坐于前”,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则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就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山行/六七里”,“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应连读。
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仁人之心”的中心词“心”为名词,短语内部均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
否定词与其中心语之间不能停顿。例如,“小惠/未遍,神/弗福也”,否定词“未”“弗”与中心词“偏”“福”之间不能停顿。
“所字结构”“者字结构”等固定句式之间不能停顿,例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之字结构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能停顿,例如“前人之述/备矣”。
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作用的“之”的前后不能停顿,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以上所述,只是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文言文的朗读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