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文章字数: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那么,什么是细节呢?细节是构成情节最小的基本单位。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细微部分所作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换言之,也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成功的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真实性。
人们常说: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可见,细节在人物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细节的作文才是生动的文章,细节可以有效地突出中心。
那么,我们在写作时,如何才能让细节描写为作文增色呢?
简笔勾勒,塑造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我认为真正的好作文都是来自生活,生活中有的是作文素材。因此,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生活是写好细节的前提。
外貌勾勒是细节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抓住人物外貌上的某一特征进行渲染性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鲁 迅的《故乡》一文中:“我吃了一吓,赶快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 伶仃的圆规。”鲁迅抓住了人物“凸颧骨”“薄嘴唇”的脸部特征,特别是抓住了“ 两手 搭在 髀 间”“张 着两脚”的姿态,进行精雕细刻,活画出一个泼辣、尖刻的小市民的形象。
作家阿累在《一面》中抓住小小的胡须和头发,展示鲁 迅的性格与精神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 墨 写 的 隶体‘ 一 ’字 。”“ 精神 抖擞 ”的头 发与“一字 ”的胡须,让人 联想到鲁迅 的 傲 骨 和倔 强 ,联想 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联想 到他的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
以上都是抓住了人物肖像的细微之处进行刻画,因此表现人物非常传神。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些生动的细节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是从生活中 摄取的 一个 个“ 特写 镜头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受,对生活场景进行细致的描绘,使人物形象如在眼前。
闪光的瞬间就是一个细节,就是一个特写的镜头。这种文字看似很短,但“磁力”很大,它往往能像金子一般发出熠熠的光彩。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不妨借鉴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写法,平时注意观察,精心提炼文字,相信你的笔下也会绽放出闪光的细节。
妙用修辞,显其神韵
细节描写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中心以光华。但杂乱无章的细节描写是不可取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形容词一大堆,细节画面一大串,但却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旦你学会正确的细节描写,笔下的文字就会一下子变得透彻、清晰、生动,就有了深度和新意。
平平淡淡的描写叙述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活力 ,要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就 要适 当 地 运 用比 喻 、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样就能 将身 边不 经意 的人 和事 写 活,可 以 变 抽 象 为 具体,使无形 变为有形,使 读者透 过生 动细 腻的 文字 看到更为丰富的画面,真正触及到内心,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同时文章也更能散发出熠熠光彩。
《药》中有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就像一群“鸭”,生动形象,一个比喻就展现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
《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定格了中年闰土麻木迟钝的神态细节,从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闰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无奈和无力反抗,以及 不知 如何 改变 的愁苦 心理,也让我们窥见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黑暗。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描写人物时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但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也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绘声画形,刻画性格
细节描写不 同于一个事件或情节,它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从“细”中反映出对象的特征。越“细”越能展示出语言的魅力。用语言、行动细节来表露心迹,从而进行性格上的刻画,让人由衷感叹“一个好的细节,往往抵得上千言万语”。
契诃夫在《小公务员之死》中这样描写“打喷嚏”:“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他的眼睛眯着,他的呼吸停止了……诸君看得明白,他打喷嚏了。”打喷嚏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谁没有打过喷嚏?但打喷嚏的入微细节是怎样的呢?文学大师契诃夫写了三笔——“脸皱起来”“眼睛眯着”“呼吸停止了”。正是这一细节,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产生了可贵的艺术“真切感”。至于将喷嚏打在将军背上,心生恐惧、压抑与不安,终于导致小公务员的死亡,更是“于细微处起波澜”的绝妙范例。小说通过对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及心理变态,表现了作家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及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小市民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
《荷花淀》中描写水生嫂听到丈夫明天就要到大部队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 是 叫 苇 眉 子 划 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细节,足以让我们透视水生嫂内心复杂的情感活动:丈夫要到大部队去,这是情理之中的;但明天就走又出乎意料。这消息无疑使她“震动”,手指的“震动”正是 心灵“震 动”的反射。一时间,多少复杂感情涌上心头,几年的夫妻恩爱,可能出现的不测风云……激烈的情绪冲撞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 能够自持,“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因为她明白自己不能“拖后腿”必须坚强,这就是这一细节的典型意义。
以小见大,凸显主题
细节描写也是一种以小见大展示主题的重要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 ,容量却大。细节描写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以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孔乙己》中,鲁迅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在买酒时他又“排出九文大钱”,这些细节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
再看孔乙己的语言细节描写:“君子固穷”“读书人,窃书不算偷”“多乎哉?不多也”“不要取笑”“跌断,跌、跌”……透过这些语言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封建教育的毒害使孔乙己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爬不上去却又不肯下来的穷酸没落、死要面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对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更进一步的沉痛控诉,小说的主旨一目了然,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愚弄和迫害知识分子这一主题的深刻揭露。
《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笔描写:“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进里面去了。”作者写起身与周总理告辞时“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见了“走过来把转椅扶正”。这的确是一件很小的事,按说转椅不正,坐的人再扶一下就行了,坐过的人根本用不着再去扶正,因而作者完全没有在意这些。可是,周总理不是这样的,他在工作了一个通宵,十分疲劳并且已经起身要去休息的这个特定情况下,竟然转回来把它扶正了再离去。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说法——于细微处见精神,那么这个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不正体现了总理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吗?
“ 一滴水 可折 射出太 阳的光辉 ”,细节描写 虽然所占的篇幅不大,但它却拥有足 够的 力量 去撞击 读者 的心,为整篇文章增色。亦如琴弦虽细,但却能弹奏得荡气 回肠 。法 国著名 小说 家巴尔扎 克这样说过:“现在当 一切 可能 的结局 都已 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一切不可能的都已试过,这 时作者坚信,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因此,要加强对学生作文细节描写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细节、描写细节,用细节之花点缀文章之园。
人们常说: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可见,细节在人物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细节的作文才是生动的文章,细节可以有效地突出中心。
那么,我们在写作时,如何才能让细节描写为作文增色呢?
简笔勾勒,塑造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我认为真正的好作文都是来自生活,生活中有的是作文素材。因此,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生活是写好细节的前提。
外貌勾勒是细节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抓住人物外貌上的某一特征进行渲染性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鲁 迅的《故乡》一文中:“我吃了一吓,赶快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 伶仃的圆规。”鲁迅抓住了人物“凸颧骨”“薄嘴唇”的脸部特征,特别是抓住了“ 两手 搭在 髀 间”“张 着两脚”的姿态,进行精雕细刻,活画出一个泼辣、尖刻的小市民的形象。
作家阿累在《一面》中抓住小小的胡须和头发,展示鲁 迅的性格与精神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 墨 写 的 隶体‘ 一 ’字 。”“ 精神 抖擞 ”的头 发与“一字 ”的胡须,让人 联想到鲁迅 的 傲 骨 和倔 强 ,联想 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联想 到他的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
以上都是抓住了人物肖像的细微之处进行刻画,因此表现人物非常传神。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些生动的细节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是从生活中 摄取的 一个 个“ 特写 镜头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受,对生活场景进行细致的描绘,使人物形象如在眼前。
闪光的瞬间就是一个细节,就是一个特写的镜头。这种文字看似很短,但“磁力”很大,它往往能像金子一般发出熠熠的光彩。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不妨借鉴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写法,平时注意观察,精心提炼文字,相信你的笔下也会绽放出闪光的细节。
妙用修辞,显其神韵
细节描写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中心以光华。但杂乱无章的细节描写是不可取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形容词一大堆,细节画面一大串,但却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旦你学会正确的细节描写,笔下的文字就会一下子变得透彻、清晰、生动,就有了深度和新意。
平平淡淡的描写叙述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活力 ,要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就 要适 当 地 运 用比 喻 、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样就能 将身 边不 经意 的人 和事 写 活,可 以 变 抽 象 为 具体,使无形 变为有形,使 读者透 过生 动细 腻的 文字 看到更为丰富的画面,真正触及到内心,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同时文章也更能散发出熠熠光彩。
《药》中有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就像一群“鸭”,生动形象,一个比喻就展现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
《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定格了中年闰土麻木迟钝的神态细节,从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闰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无奈和无力反抗,以及 不知 如何 改变 的愁苦 心理,也让我们窥见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黑暗。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描写人物时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但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也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绘声画形,刻画性格
细节描写不 同于一个事件或情节,它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从“细”中反映出对象的特征。越“细”越能展示出语言的魅力。用语言、行动细节来表露心迹,从而进行性格上的刻画,让人由衷感叹“一个好的细节,往往抵得上千言万语”。
契诃夫在《小公务员之死》中这样描写“打喷嚏”:“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他的眼睛眯着,他的呼吸停止了……诸君看得明白,他打喷嚏了。”打喷嚏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谁没有打过喷嚏?但打喷嚏的入微细节是怎样的呢?文学大师契诃夫写了三笔——“脸皱起来”“眼睛眯着”“呼吸停止了”。正是这一细节,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产生了可贵的艺术“真切感”。至于将喷嚏打在将军背上,心生恐惧、压抑与不安,终于导致小公务员的死亡,更是“于细微处起波澜”的绝妙范例。小说通过对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及心理变态,表现了作家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及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小市民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
《荷花淀》中描写水生嫂听到丈夫明天就要到大部队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 是 叫 苇 眉 子 划 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细节,足以让我们透视水生嫂内心复杂的情感活动:丈夫要到大部队去,这是情理之中的;但明天就走又出乎意料。这消息无疑使她“震动”,手指的“震动”正是 心灵“震 动”的反射。一时间,多少复杂感情涌上心头,几年的夫妻恩爱,可能出现的不测风云……激烈的情绪冲撞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 能够自持,“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因为她明白自己不能“拖后腿”必须坚强,这就是这一细节的典型意义。
以小见大,凸显主题
细节描写也是一种以小见大展示主题的重要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 ,容量却大。细节描写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以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孔乙己》中,鲁迅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在买酒时他又“排出九文大钱”,这些细节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
再看孔乙己的语言细节描写:“君子固穷”“读书人,窃书不算偷”“多乎哉?不多也”“不要取笑”“跌断,跌、跌”……透过这些语言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封建教育的毒害使孔乙己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爬不上去却又不肯下来的穷酸没落、死要面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对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更进一步的沉痛控诉,小说的主旨一目了然,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愚弄和迫害知识分子这一主题的深刻揭露。
《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笔描写:“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进里面去了。”作者写起身与周总理告辞时“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见了“走过来把转椅扶正”。这的确是一件很小的事,按说转椅不正,坐的人再扶一下就行了,坐过的人根本用不着再去扶正,因而作者完全没有在意这些。可是,周总理不是这样的,他在工作了一个通宵,十分疲劳并且已经起身要去休息的这个特定情况下,竟然转回来把它扶正了再离去。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说法——于细微处见精神,那么这个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不正体现了总理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吗?
“ 一滴水 可折 射出太 阳的光辉 ”,细节描写 虽然所占的篇幅不大,但它却拥有足 够的 力量 去撞击 读者 的心,为整篇文章增色。亦如琴弦虽细,但却能弹奏得荡气 回肠 。法 国著名 小说 家巴尔扎 克这样说过:“现在当 一切 可能 的结局 都已 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一切不可能的都已试过,这 时作者坚信,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因此,要加强对学生作文细节描写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细节、描写细节,用细节之花点缀文章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