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漫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邱建农
文章字数:
  材料作文是指在传统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形式作文,它往往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其特色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或话题。审题任务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弄清写作对 象、范围和重点,明确材料立意,确定文章体裁,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下面以文字类材料作文为例探究其审题方法。
   提炼本质法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问题立意,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但所表 达的重心不含蓄,要依靠我们提炼出一个有哲理性的观点。
  例如 2016 年浙江高考作文材料: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 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 新闻 事件的“现 场目 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 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这道作文题指向非常清晰,命题意图十分明显,即“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会有三种观点:拥抱这个新世界;远离(这个世界);(接受并)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在分析材料时,考生首先要 表明 态度,做出 自己 的“选择”,再进行对比分析,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感悟,然后引出问题的由来背景、发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最好能以新闻报道或现实事例作论据,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进行呼吁。
   道理升华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及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
  例如“涸泽之蛇将徙”这则材料:池塘干涸了,水蛇将要迁徙,有条小蛇对大蛇说:“如果你在前头行走,而我在后头跟着,人们看见会以为是普通的水蛇爬行,必定会有人砸死你 。各自独立行走,不如两两结合。咱们互相衔着,你背着我走,这样人们看见就会把我当作神君呢。”于是它们互相衔着,大蛇背着小蛇,大摇大摆地爬过大路 。人们看见,果然都躲开它们,说道:“ 真是神灵啊!”
  写作时要抓住关键句“各自独立行走,不如两两结合”分 析,理解 材料中 蕴含 的“提倡合作”的哲理,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单位、社会和国家。
   求同存异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则材料中的人、事、物的共同点提取出来,加以概括、提炼、整合,以此作为中心,作为文章的论点。切不可只抓其一,不顾其二,那样就会偏离题意,甚至背离题意。
  例如下列这道作文题目:意大利诗人 但丁的 名言 :“ 走 自 己的 路 让 别 人去 说吧 ”;波兰 谚语 :“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两则材料内涵不同,第一则材料强调做人要有坚定的信念,第二则材料强调我们要有虚心请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二者谁是谁非?其实都很有道理,但都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全面又合理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由果溯因法
  审题时如果能根据材料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论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如 2015年湖南卷高考作文题: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 兽们说着自己去各地旅行 的经 历,大树也 想去 旅行。于是大树请飞禽帮忙,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大树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所以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 里就有种子。果实被飞禽、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立意时,考生应紧扣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大树想要实现旅行的愿望,在直 接请 求飞 禽、走 兽帮 忙而 不可 得的 情况下 ,决 定自 己想 办法 ,由此 可将 立意定为:求人不如求己;要善 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二,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 样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可将立意定为:蛮干不如巧干;要善于借助他人;理想、愿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智慧。
  由物及人法
  构思新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往往需要考生采用“由物 及人 ”的 横向联 想法 进行 立意 ,即 由材料 中的 物联 想到 人,进而联 想到 与材 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例如 2018 年天津高考作文 试题 :生 活中有 不同 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分析这则材料考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由物及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器”,立意时考生可以把“器”想象成人,如“国之重器”,并联想到时代骄子在国家腾飞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提炼出这样一个立意——国之重器,圆梦中华。
  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中的语句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考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立意角度。
  例如这则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能看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国家观念淡薄。
   多向辐射法
  有些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涉及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例如下面这道作文题:一条街上有两家餐馆,一家叫“老味道”,一家叫“梦里时光”。“老味道”经营的是传统美食,餐馆的格局多少年来没有任何变化,十几道招牌老菜更是始终屹立不倒,它的广告语是“您吃的这道菜,和您爷爷的爷爷吃的那道菜,完全一个味儿”。“梦里时光”走的是新式餐饮的路子,它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店面重新设计重新包装,菜品则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甚至宣称“如果一个月内你吃到了和上次一样的菜,这道菜我请了”。两家餐馆比邻而处,生意都十分兴隆。
  通过梳理材料,两个关键词会很快进入我们的视线,即“传统”与“创新”。以这两个关键词为核心,可以梳理出以下三个思维角度:一是“传统的魅力”,二是“创新的好处”,三是“传统与创新结合之美”。每个思维角度又可以从“为什么”“怎么办”两方面着手进行细致的分析。
  从“传统的魅力”角度思考:坚守传统,不忘初心。为什么?因为优秀的传统内容,是国家民族的灵魂与象征,经得起时间和风霜的考验,让人能记住“来时”的温情与时光。怎么办?传统需要我们尊重、敬畏、保护、继承、推广,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一要学会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掌握一定的度,避免僵化、死板、教条。从“创新的好处”角度思考:推动创新,牢记使命。为什么?因为这是社会发展、时代呼唤、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这涉及个人、集体、国家、社会、民族 、世界 等方 面。 怎么办?首先我们要有接纳新事物的心与热情,被动、畏惧、排斥是不行的;其次要明白创新不是简单的加法,更不是粗俗的加工,那种只改头换面不注重实质内涵的行为要杜绝。
   比喻分析法
  当材料中有比喻性关键词时,弄清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尤为重要。准确把握喻体的特点,弄清喻体的含义,是写这类材料作文试题的关键所在。
  例如 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 囊会发 现,有的 东西很快 用到 了,有的 暂时用不上 ,有 的想 用而 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审读材料不难发现关键词是行囊,隐含的关键词是旅行或前行,可能产生的立意是背负与前行的关系。根据行囊中背负物的有用无用能想到的直接立意便是取舍,由此可以展开关于取舍的现实辩证分析,即眼前与长远、现实与发展,甚至有用与无用等一系列关系,最后写出取舍来源于前行者的视野、志向与责任,不当取舍导致进步或落后的立意。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