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的“点面结合”
文章字数:
相对于那种直接提供作文标题让考生写的作文,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多偏向于“命意作文”——就是给考生提供作文的“立意”,而不是现成的“标题”。但是,这种“命意”并非直接告诉你作文立意,而是以各种材料的形式,诸如漫画图表、名家名言、新闻事件、童话寓言等,让考生从材料中提炼作文立意,再构思作文。这类作文我们一般称之为材料作文。审题是完成材料作文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这一步迈错了,我们就会面临偏题甚至跑题的绝境;即便审题正确,也还有立意的高下之分,而立意的高下,会直接影响我们作文的分值。所以,材料作文的审题须慎之又慎。
漫画类材料比较直观,褒贬意味较浓,审题不难;名言类材料直言不讳,意义显豁,考生也比较容易抓住意旨。而故事型(尤其是寓言童话类)材料的含意则相对隐晦,且常常具有多义性,所以考生很容易在这类材料作文的审题上出现差错、跑偏或不够精准等问题,需要特别慎重地对待。
写故事类材料作文,实际上先得做一道“阅读练习”——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故事材料的“主题”,如果这则材料具有多义性,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遴选出你认为更新颖、更深刻、更易发挥的立意作为自己作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故事类材料的审题要点简单地说是四个字——点面结合。
所谓“点”,就是抓材料中的关键语、关键词,并以此提取材料的主旨;所谓“面”,就是综合分析材料的细枝末节、方方面面,加以综合提炼,得出主题。抓“点”,耗时较少,简单易行,但有可能抓偏,造成审题偏差;观“面”,面广量大,提炼不易,但总结出来的立意往往更为精准。所以,科学的方法应该是“点面结合”,以保证审题质量。下面,我结合一道材料作文题来谈谈如何“点面结合”,在审题环节上求稳、求精的。
命题材料:孔子有位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了湍急的河水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规定,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
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读了这则材料后都采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提取材料的含义。他们发现,材料中的两则故事都围绕着“利益”和“品格”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前一位学子救人之后接受了谢礼,遭人非议却得到了孔子的盛赞;后一位学子在国外赎人未去政府报账,得到世人夸赞却受到孔子的批评。于是,许多学生据此得出这样的总结:利益和道德之间不应该是对立关系,对“利益”应区别对待——不合道义的利益,分毫莫取;合乎道义的利益,但取无妨。世人错就错在将品格和利益二者的关系简单粗暴地对立起来,孔子之所以持与舆情不一致的观点,就在于他能够掂量出“利益”正当与否,而世人却未必了然。
不应该将利益与品格简单对立,不对通过正当途径获取的利益道德绑架——从这两则材料中提取出这样的立意是不是正确?可以说是正确的,而且很多同学都运用了这一立意来写作文。但这是不是最好的立意?我认为不是。
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就涉及我上文所说的阅读命题材料只是“抓点”可能会不得要领甚至抓偏的问题。在这两则材料中,“利益”与“品格”只是基础概念,而非关键点。很多人只看到了材料中“利益”与“品格”这两个关键词,只看到了孔子的行为——与公众相悖的“赞扬”和“批评”,而没有仔细探究孔子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也就是说“知其然”,却未必“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对材料的理解也就只会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我们应当在把握“利益”与“品格”关系的基础上,仔细推敲孔子的两句话(“孔子对他说,你做得对,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和“孔子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的内涵,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段材料的深层含义。
琢磨孔子的两句话,我们会发现,孔子是要教育他的弟子,无论做什么事,不仅要想到此事对自己的意义,更应考虑到此事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孔子门徒这类“公众人物”。孔子前一位弟子,未必需要那头牛,但他收下牛,可以激发更多的人见义勇为;另一位弟子做好事不求利,甚至舍弃自己的利益,这凸显出他的无私和崇高,但这也会抬高社会舆论对一个人品格的界定标准,以致让许多后来者不知所措,所以孔子批评他可能会妨碍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再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借助利益(如奖金与罚款)奖善惩恶很多时候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行为,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对行善者褒奖和对作恶者惩戒,更是在给公众一个导向性信息,起到劝善抑恶的作用。拒绝奖励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规则的违背(我们看到许多受到政府嘉奖的科学家、见义勇为者拿出全部的奖金为实验室添置设备器材、设立见义勇为基金或是捐献给失学儿童和贫困者以回馈社会,而很少见到直接拒领奖金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何况这类奖金或奖品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少献身国家、见义勇为的贫寒之士的生活。你拒绝奖励,受到公众的褒扬,但也会在无形中抬高社会舆论对“品格鉴定”的标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见义勇为的决心和行动。
所以,“做事尊重规则,看重社会影响”这一立意,是这则命题材料更为深刻、更有新意、写作时更不容易与其他考生撞车的立意。要获得这一立意,就需要全面理解材料,不放过材料中的每一句话。材料中孔子的两句话,可以说是助我们打开领悟之门的金钥匙。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有许许多多,但关键点还是要点面结合——既从宏大处着眼,又从细微处分析,这样你就不会漏掉关键信息,还能从中提炼出精当、深刻的文章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