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思考
文章字数: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成为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点。纵观当前基础教育类学校,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作业布置的数量超过规定;作业多是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的质量不高;作业多是常规性的,缺乏对作业的深度思考,作业的育人功能未得到彰显。再加上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学校高品质育人目标的实现。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全社会的共识,因此,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新局面,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普遍关注的核心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四个立足点。
建立全面育人保障机制
无论是何种教育政策的落实,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都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双减”政策的落实,一定是建立在纵向贯通的育人机制基础之上的。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教育统筹规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国家政策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统筹规划至关重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权衡,厘清当前区域内基础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作业数量、作业类型、作业质量、校外培训机构等方面。要以“双减”政策为引领,对一些培训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建立阶段性重点工作推进台账,分条逐项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设立课后服务专项资金。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在了解区域教育实际的基础上,设立专项资金,可以采用与个人、社区或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的方式,从课后服务的人员配备,设施、设备、场地等方面进行全面协调,为学校高质量落实“双减”提供强有力的政策、物质和制度保障。
完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双减”政策要求各地要设计课后服务课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一些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只是单纯地落实了国家规定课程内的教学任务,对于课后服务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为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将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让课后服务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成为学校的办学品牌。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领导小组。课后服务课程作为学校提质增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学校长期坚持的方向。因此,学校要在充分分析校情的基础上设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团队的组建、课程方案的研发、课程方案的评价等工作,全面推进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二是以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为参考,规划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蓝图。例如,教研组、学科组共同研讨,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团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设计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为全方位训练学生劳动技能提供广阔的舞台。三是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式学习。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新的要求,其落实的关键点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校要将不同学科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采用项目推进的方式开展学习,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
优化学习质量评价方式
“双减”政策的颁布,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而建立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评价方式,将助力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回顾以往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面的工作,多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度考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此,笔者以作业评价为例,简要谈一下优化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的三个转变:一是由教师讲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双减”要求要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实效,这就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备学生”,即做好有效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设置梯度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二是由教材知识到生活情境的转变。随着新高考、新中考进程的不断加快,培养学生能力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线。因此,教师在“双减”政策下进行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深挖教材,使教材变成学材,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境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体会学习的快乐。三是由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的转变。学校作为“双减”政策落实的主阵地,尤其要融入新型评价方式,例如,采用增值评价的方式,自学生入校起,就为学生建立起个人成长档案,将学生学习、成长变化的全过程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最真实、最客观的评价,并以评价结果指导德育教育方式、教学活动的改进。
推动家庭教育纵深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通力配合才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
“双减”的最终目的是减负提质,这对学校改进家校合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代的学校教育,必须在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做好家庭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校家社协同生态的形成。可以尝试的做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理论学习。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变化特点为基础,深度研究学生成长变化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结合学情,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的家庭教育之路。二是开设家庭教育指导专项服务。针对学生整体家庭教育情况,组建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形成学生定制帮扶方案,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定期家访,主动和家长一起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并形成科学、民主的工作奖励机制,促进学校和家庭教育整体向前发展。三是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策略,推动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行稳致远。例如,安排学校教师到其他家庭教育指导经验丰富的沿海学校去参观,学习家庭教育先进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回到学校后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学校家庭教育步上新的台阶;也可以积极邀请家庭教育指导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深入学校,结合学校家庭教育现状,开展讲座报告,设计学校家庭教育方案,使学校能够找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发力点。只有将家庭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学校整体的育人质量才能得到提升。
建立全面育人保障机制
无论是何种教育政策的落实,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都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双减”政策的落实,一定是建立在纵向贯通的育人机制基础之上的。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教育统筹规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国家政策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统筹规划至关重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权衡,厘清当前区域内基础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作业数量、作业类型、作业质量、校外培训机构等方面。要以“双减”政策为引领,对一些培训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建立阶段性重点工作推进台账,分条逐项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设立课后服务专项资金。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在了解区域教育实际的基础上,设立专项资金,可以采用与个人、社区或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的方式,从课后服务的人员配备,设施、设备、场地等方面进行全面协调,为学校高质量落实“双减”提供强有力的政策、物质和制度保障。
完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双减”政策要求各地要设计课后服务课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一些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只是单纯地落实了国家规定课程内的教学任务,对于课后服务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为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将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让课后服务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成为学校的办学品牌。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领导小组。课后服务课程作为学校提质增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学校长期坚持的方向。因此,学校要在充分分析校情的基础上设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团队的组建、课程方案的研发、课程方案的评价等工作,全面推进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二是以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为参考,规划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蓝图。例如,教研组、学科组共同研讨,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团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设计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为全方位训练学生劳动技能提供广阔的舞台。三是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式学习。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新的要求,其落实的关键点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校要将不同学科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采用项目推进的方式开展学习,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
优化学习质量评价方式
“双减”政策的颁布,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而建立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评价方式,将助力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回顾以往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面的工作,多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度考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此,笔者以作业评价为例,简要谈一下优化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的三个转变:一是由教师讲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双减”要求要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实效,这就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备学生”,即做好有效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设置梯度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二是由教材知识到生活情境的转变。随着新高考、新中考进程的不断加快,培养学生能力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线。因此,教师在“双减”政策下进行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深挖教材,使教材变成学材,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境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体会学习的快乐。三是由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的转变。学校作为“双减”政策落实的主阵地,尤其要融入新型评价方式,例如,采用增值评价的方式,自学生入校起,就为学生建立起个人成长档案,将学生学习、成长变化的全过程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最真实、最客观的评价,并以评价结果指导德育教育方式、教学活动的改进。
推动家庭教育纵深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通力配合才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
“双减”的最终目的是减负提质,这对学校改进家校合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代的学校教育,必须在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做好家庭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校家社协同生态的形成。可以尝试的做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理论学习。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变化特点为基础,深度研究学生成长变化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结合学情,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的家庭教育之路。二是开设家庭教育指导专项服务。针对学生整体家庭教育情况,组建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形成学生定制帮扶方案,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定期家访,主动和家长一起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并形成科学、民主的工作奖励机制,促进学校和家庭教育整体向前发展。三是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策略,推动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行稳致远。例如,安排学校教师到其他家庭教育指导经验丰富的沿海学校去参观,学习家庭教育先进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回到学校后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学校家庭教育步上新的台阶;也可以积极邀请家庭教育指导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深入学校,结合学校家庭教育现状,开展讲座报告,设计学校家庭教育方案,使学校能够找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发力点。只有将家庭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学校整体的育人质量才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