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明招薪火,传承有我
文章字数:
  “峰峦万叠绕烟霞,古木带鸣鸦。”明招山,一个充满道义的地方,一个德谦的地方,一个儒家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灵气的地方。
  明招二字,在武义,似乎是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学校公路都以明招为名。这是武义人对明招的爱,这份爱又源于何处呢?明招山上,那云深不知处中,应该就有答案。
  自东晋时期,阮孚道家隐逸的传统,再到五代德谦,南宋的巩庭芝、吕祖谦,明代的黄春、徐平湖,最后到清代的朱若恭、何德润,明招文化的点点星火在他们之间代代相传。
  “薪火传无尽,春从腊底生。”传了什么呢?我清早上山,抚摸着路边的树叶,叶尖的露水脱离了叶子,“咚”的一声,落水处以同心圆的方式一圈圈荡漾开来。愿在此景致中的人都能与我相连,与我心有灵犀。也许他们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立于群山之巅,俯视平凡的沟壑。
  不肯与俗世相争,出于官宦,安于青土。
  这是明招山的信仰,是数代先辈穷尽一生的理念。
  《明招薪火》一书中第一篇到最后一篇,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物。其一是阮孚,其二是吕祖谦,一个大将军,一个教育家。
  大将军在去广州赴任途中,弃官去山上隐居,将魏晋竹林七贤的高风传承,皇上给予的貂头,拿来换成美酒,当年隐居的地方几经修缮也成了明招寺。教育家因看上了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山,将母亲及双亲葬在此地。谁曾想守孝时,一群读书人求学路经此处,“不给予辅导于心何忍?”吕祖谦喃喃道,最后为国家辅导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文化之气就此传开,明招山也成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
  武将文人,各领风骚,给武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
  “薪”,形声字,“艹”为形,“新”为声,意为火把,明招文化,就如黑夜中交替互燃的火把,薪火相传,一根接着一根,永世长存。
  到了午时,我轻轻踏入长满青苔的石阶,以及叶一苇先生的“招呼文明”,“传——薪——亭”,我抬头道,头顶三尺,青天之上,武义学子的神明,或许也在俯看着这片让他穷尽一生,努力打造的明招文化。
  文昌阁上,我低头俯视着,青砖、黑瓦、白墙,清清白白,一尘不染。
  古朴的文庙中,外泮池、棂星门,古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一层又一层。门口的两个石狮子,仍保留着清朝时的威风。几十位先贤雕塑,形象生动,宛如真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后世学子。
  明招薪火代代传,你我皆为传薪人。
  浙江省武义县下杨中学七(6)班 何皓轩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