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雪山草原走来
文章字数:
2005年丹曲(一排左二)在俄克拉荷马州学术讲座
拉卜楞寺全景
□赵新贵 黄波
丹曲,出生在河西走廊张掖肃南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家中有一个哥哥、四个姐姐。上小学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和“学术”沾上边。
随着姐姐们的出嫁,父母不止一次地劝丹曲放弃学业回家放牧,减轻家庭负担。但年幼的他对父母说:“我喜欢上学,我想试试,如果学习跟不上其他同学,我就放弃学业回家放牧。”凭借勤奋和好学,他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异。20世纪80年代初,他考入位于甘肃兰州的西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文专业,成为一名大学生。
毕业后,丹曲被分配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单位设立在拉卜楞寺内。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刚刚兴起,他除了从事文物研究和佛经翻译工作外,还是单位的第一批导游。拉卜楞寺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辉煌的文化,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他。为了在藏学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传统藏学基础知识,先后拜嘉央嘉措、华尔丹学习《因明学》《中观论》;拜丹巴、桑科学习《四部医典》;拜毛尔盖桑丹、贡确乎桑丹学习藏文文法;拜罗桑等格西学习《天文历算》;拜贡确乎桑丹学习《声明学》。
1984年底,丹曲被派去参加夏河县地名普查工作,走遍每个村落,捋清了每个地名的来龙去脉,使原有的部分地名中的错误得以纠正。一年后,他被借调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从事文物普查工作,走遍了甘南地区的三河一江(夏河、洮河、黄河,白龙江)流域,摸清了新石器时代甘南古人类的活动遗迹,初步盘点和理清了甘南地区史前的历史脉络。也就在这时,他的原工作单位被撤销,他被调入新成立的甘肃省藏学研究所,作为首批科研人员开启了藏学研究事业。
拉卜楞寺有“世界藏学府,中国拉卜楞”之美称,作为丹曲曾长期工作和学习过的地方,意义不同凡响。正如他对记者所说的那样:“在拉卜楞寺学习的数年,是我人生中很宝贵的经历,可以说,我现在在藏学研究上有所成就,跟拉卜楞寺那几年的系统学习有很大关系。”
1994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杜斗成教授的建议下,丹曲进入兰州大学外语学院进修英语。1995年底,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藏族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得到知名教授降边嘉措和杨恩红的具体指导,奠定了后来从事研究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基础。他始终没有忘记在求学的道路上坚定信念,持续走下去的决心。2001年9月,他又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文学系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还是降边嘉措先生。他用百倍的努力,在三尺案头挥洒青春,用一颗炽热的心拥抱热爱的藏学研究事业。2004年7月,他撰写了《藏族史诗〈格萨尔〉中的山水寄魂观念与古代藏族的自然观研究》一文,顺利毕业。这时,北京大学要招博士后工作人员,他又心动了。经过一番努力,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录用了他,终于又可以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从事自己热爱的敦煌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了。
在段晴教授的具体指导下,丹曲专门从事《藏文文献中的“李域”(li-yul,于阗)研究》的课题研究。北大对博士后进站的要求,必须是跨学科。从民族文学一下子跨到敦煌学,难度颇大,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心血。此外,就是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讲授《藏语口语》《古藏文释读》课程。站在北京大学讲台上的教授,应该说在几百万藏族同胞中是不多见的,他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
2007年1月,从北京大学刚刚出站的丹曲,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引进,从事民族文学研究藏族文学研究室工作——因为他的硕士和博士研究对象就是藏族文化与史诗《格萨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型课题“40卷《藏文〈格萨尔〉精选本》”第一期工程17卷(19本)是在降边嘉措先生的努力下完成的,历时12年时间,为二期工程顺利进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藏文〈格萨尔〉精选本》二期工程由丹曲主持,这也是当时主要的工作,与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采用了新的方法和思路,2008年立项,2012年底结束,大约用了5年时间。在编纂过程中,他和课题组成员先后多次抵达西藏、青海、四川,以及甘肃等地区进行资料搜集、摸底和招标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丹曲和团队的努力下,2008年,英雄史诗《格萨尔》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的重视,也得到了全世界学界的高度关注,这为今后开展藏族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藏族史诗《格萨尔》、藏族文学史、藏族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以及口承文学等内容,是藏族文学研究室的主要方向。一套人马两个班子,一个是按照学科建设设置的藏族文学研究室,一个是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平日里这两项工作任务都是交叉进行。作为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和中国《格萨尔》研究中心主任的他,深知既要加强藏族文学史的基础研究,也要注重应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2015年7月,丹曲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西藏民族大学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民族学包括藏学研究,他认为西藏民族大学有很好的学术传统、教学传统。在这所大学里,他从事教学研究的同时也加强学科研究,从来不忘鼓励和带动青年学者,他认为做项目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可以让他的同行、研究生来共同参与这些课题。他为人师表,甘愿做一名默默无闻、循循善诱的温和师长。在学生眼中,他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严谨笃学勤钻研,从容沉稳不浮躁”是学生们对他的高度评价。
在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丹曲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会在顺着学生自身优势和思路发展上给予必要的引导。刚进校的研究生对于西藏、藏民族、藏族文化以及藏学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他耐心地介绍藏民族的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对藏族文化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他会让学生们尝试着写一些相关方面的论文,反复修改,再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加以辅导,力求让学生在三年中发表几篇文章。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他规定学生每周向他做一次课业汇报。学生的勤奋努力,以及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天赋,都让他感到欣慰。
2017年1月19日,西藏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挂牌成立,作为第一任所长的丹曲,又要肩负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所里虽然只有四名研究人员,但只要有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他们都会动员全校的师资力量,哪一位老师感兴趣,哪一位老师研究的课题与之相关联,研究所就把他吸收进来,共同完成。丹曲说:“对于民族大学来说,民族研究院就是学校的一个亮点,我们藏学研究所也是学校的一个亮点,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培育和打造。目前,除了加强基础研究以外,也要重点关照现实问题研究。”他也常说:“基础研究底子铺不好,现实问题更难做。”
几十年的学术之路是单调和漫长的,从个人兴趣升华到能为学校、为国家作贡献,这是一个学者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努力总有回报,2018年,丹曲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几十年如一日地潜身藏学研究,他是热爱学生,默默无闻、循循善诱的温和师长;他又是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谦逊学者,始终保持学术研究的热忱。
学海无涯,从事教学工作和藏学研究以来,丹曲先后在《中国藏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等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荣获国家民委优秀科研成果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部分作品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人民大学·情报资料》等报刊转载。先后出版《拉卜楞简史》《藏传佛教萨迦派发展史》《甘肃藏族史》《西藏藏传佛教寺院》《藏族史诗〈格萨尔〉论稿》等数十部著作。
就这样,丹曲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苦苦追求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为繁荣藏民族的文化事业默默无闻地耕耘着、收获着。
这就是真正的草原之子、学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