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道家思想
文章字数: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是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集门下宾客儒士们共同编撰的一部先秦重要典籍,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集先秦道家之大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在《吕氏春秋》中承袭了道家对于宇宙本原和运转方式的哲学思考,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老子最早把道视为天地万物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时“道”的含义是“非有非无”,即不包含任何物质属性的一种虚无。《管子》对其进行了发展,首次提出“道”是一种物质的“精气”,使得道家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具有了唯物主义的性质。《吕氏春秋》在这二者基础上构造了一整套完备的宇宙理论,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精气”,正是由于它的运动和阴阳之气的结合而产生了天地万物,并赋予灵性使它们变化发展。
《仲夏纪·大乐》篇中表明“道”是宇宙的本原,也就是一种被称作“精气”的物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充塞天地间。《有始览》中说“天微以成,地塞以形”,表明天地由精气组成,化生出阴阳二气,轻而清的上升形成天,重而浊的下沉就成为地。“凡人物也,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这里讲天地,明显是讲物质的自然界。宇宙是这样生成的,天就是天,有日月星辰、四时变化,地相对天而言,有花鸟树木、飞禽走兽。不同于孔子老庄的认识,《吕氏春秋》不认为天是人格化的上帝和主宰,也不是哲学意味的虚无,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自然界。
“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精气往复运动,阴阳调和之下化生出四时之气和五行之气,进而化生万物。《季春纪·尽数》篇解释,精气化生万物后,赋予万物功能和灵性,集得多就聪明、强壮。这一点上和老子“德”的概念很相似,反映出《吕氏春秋》用“精气”承袭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召类》中说:“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被精气所连接,因为它们虽然种类各异,但都同样是由精气构成,就像本为一体而分两居各处一样。这样一来,世间万物都存在着物质的联系,相互依存,表现了它在天道观上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吕氏春秋》将这种联系称之为“大同”,很显然是来自道家思想的词汇,被《吕氏春秋》吸纳并进行发展,加入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自然界能够生生不息,赖于阴阳二气的离合运动,而人的养生之道,就在于保持精气的流动。《吕氏春秋》认为,保持运动,注意饮食,让体内精气畅通流动就能健康长寿,否则就会生病。在当时的社会,人们非常迷信鬼神,医学水平不发达,《吕氏春秋》的观点却反对当时流行的巫术迷信,认为人生病后应当强健体魄,化滞祛瘀。这一理论推动了当时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也为后代中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吕氏春秋》的“精气”论承袭自道家思想,在老子和管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秉持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精气”作为宇宙本原化生天地万物并赋予万物灵性。这一理论贯通了修身与治国,形成养生的思想和用于反映客观规律,指导帝王行为。并且带有唯物主义色彩,一定程度上反迷信,去鬼神,对中医理论也有所指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 史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