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名篇名句默写题备考技巧
□邱建农
文章字数: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名篇名句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默写名篇名句成了高考重要的考点之一。但是对于这一考点,大家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名篇名句默写在语文试卷中只占几分,不必当作重点对待;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高考试卷的组成部分,不可小觑。再加上现在的题型基本是情景式默写,这无疑加大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对于名篇名句的复习,我们要认真对待。
   考试内容
  试题的材料多出自高中和初中的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是名篇及名篇中的名句,新高考地区考查的范围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共72篇,其中包括文言文32篇,诗词曲40篇。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揭示人类社会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即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襟的句子,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描写优美、萧瑟、恬静等意境的句子,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反映以德治国、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句子,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考试趋势
  从考题的类型看。全国卷从2010年到2021年基本保持了六个空的考查模式,但是,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高考题型的不断革新,古诗文默写在由单纯的识记性默写向理解性默写(或“情景式默写”)过渡。
  情景式默写要求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试题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它要求考生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考查内容,才能准确作答。近几年除了全国新课标卷之外,北京卷、天津卷也开始采用这种题型。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呈现扩大的趋势。
  从默写的内容看。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名篇名句默写题主要以三题六空的形式呈现,多选用富有精神品质内涵篇目中的句子或古诗文的主旨句、抒情句等。内容提要和表达的情感是高频“情境”。从情境默写题提供的提示方式来看,试题情境或从内容方面给与提示,或给出上下文文意,或从结构方面给出提示,或从写作技巧方面给予提示,但大多考题往往兼有多个提示。
  从考查重点来看。过去考查的重点多为“警句”,所谓“警句”即“简练而含义深刻动人的句子”,大都属于“镶嵌式”的完句填空。这种考法直接明了,但是单一呆板,默写的内容多是机械式记忆的知识,不太符合提升核心素养的要求。从2014年开始,全国新课标卷采用新题型对考生进行考查,增强考生的语境运用意识,提高考查的难度,内容也由过去较为单一的“警句”,扩大到哲理型、情感型、意境型等多种内容。
  把好背诵关
  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识记名篇名句首先要产生兴趣,认为背诵是一种享受,要觉得自身需要背诵,自发地去背诵。我们可通过开展小组互背、互相提问、默写竞赛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背诵兴趣。诵读时,大脑要保持最佳状态,要有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这样解题时才能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写下来。否则,考试时遇到较为生疏的句子,大脑会瞬间“短路”,最后只能“望题兴叹”。
  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读写结合:放声读才能读准字音,动手写才能掌握字形;读思结合:“仰天长啸”不忘“俯首沉思”,通过吟诵体会诗文的情感、节奏、韵律,借助沉思走入诗境,加深理解;变换节奏:快读,要一鼓作气,脱口而出,慢读,要涵咏诗韵,品味诗意;分类记忆:可按时间(朝代)、作者、主题等进行分类,然后再记忆;化整为零:注重平时复习,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分散记忆。每次复习时要动笔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排除掉,下次复习时集中“火力”主攻没有掌握的内容。逐步缩小包围圈,逐一击破。
  掌握遗忘规律,反复复习。根据遗忘规律,一定数量的名篇名句在一定时间内背诵下来后,还有可能遗忘,而将所掌握的名篇名句反复引用,是解决遗忘问题的好方法。在平时的口头表达和作文训练中,可适当引用古诗文名句,在运用中巩固记忆成果。
  要在理解 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凡是要背的篇目都有层次清楚、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这些规律可以节省时间,比如可以从整体入手,把要背的内容先整体读几遍,这样头脑中就有了总的印象。了解句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再逐段背诵厘清作者的思路,边读边想。如果背不下来,沿着这个思路想一想,就会记起来了。
   把好书写关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便会导致丢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克服懒惰思想,勤于动笔,重点突破,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准确无误地书写出生僻字、难写字。对于书写复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例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壑”“嫠”;“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中的“喧豗”“砯崖”;“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中的“踯躅”。这些极易误写的字词,须在复习中多写几遍,以达到熟能生巧、强化记忆的目的。
  要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重点。这就要求考生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幽”的意思是“隐蔽的、隐藏的”,易误写作“忧”;“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乍”意思是“突然”,易误作“炸”;“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玉砌”易误写作“玉器”,“玉砌”是玉砌成的“物件”;“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揽”易误写作“览”。
  区分形近异义词。形近字在名篇名句中也比较常见,再加上读音又大多相同或相近,对考生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因此在答题时应予以重视。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萧”很容易被误写成“潇”“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其中的“蜉”容易被误写成“俘”,“粟”容易被误写成与之形近的“栗”。
  留意通假字。通假字虽和本字的意思一样,但如果在默写中把句中的通假字写成本字,也属于误写,是不能得分的。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不能写成“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不能写成“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不能写成“智”。
  答题技巧
  要留意具体语境。名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对名句既要有感性的记忆,又要有理性的思考。这样在答题时,才不至于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要留心字词顺序。有不少名句的字词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考生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从而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例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很可能把“多情自古”写成“自古多情”,把“离别”写成“别离”;“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有可能会把“逦迤”错写为“迤逦”。
  要注意语句出处。很多名句经过长期的流传,变成了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又有了新的说法。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例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不留意后面标出的语句出处《论语·述而》,就可能按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填写。
  注意审题,看清要求。在考试答题或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理解题意、看清要求,然后再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来答题,不能随意一看就开始做,这样往往会出现失误。
  虽然说名篇名句背诵主要靠的是点滴积累、聚沙成塔,只有厚积才有可能薄发。但是,在高三复习有限的时间里,多些方法、多些技巧、多些归纳、多些总结,抓住重点、各个击破,往往也能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