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如何正确处理考试焦虑
□罗本帅
文章字数:

  考试对有些人来说就是一个自我折磨的过程,尤其是大型考试,考试前、考试后都很痛苦。考试前紧张又担心,“今年考试会不会比去年难?”“我还有好多东西没弄明白怎么办?”“考试那几天我不会生病吧?”“要是上了考场脑子一片空白怎么办?”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走进考场开始考试,考完试后又开始焦虑,“要是考不上父母会怎么想呢?”“上不了大学,这辈子岂不是就完了?”“要是书就读到这了今后干什么呢?”“没考上多丢人啊,怎么见亲戚朋友呢?”
  这种情绪是很多人在面临考试时会出现的情绪,人一紧张焦虑就什么事都做不了,只能在那咀嚼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滋味。心急、心慌,坐不安、睡不稳,仿佛大难临头又无处躲避,吸气短,呼气长,东摸摸,西提提,可又心不在焉,大量出汗。更有甚者,一提起考试便会浑身颤抖,一上考场便拉肚子,还有可能晕厥……
  心理上,这种因考试引起的“不舒服”叫做“考试焦虑”。
  身在焦虑中,人的脾气往往会变坏,会变得急躁易怒,变得冲动、任性。可能会无端地对家人撒气,或者“虐待”纸、笔、书本。还有一些人会沮丧、绝望,怨恨自己、骂自己没出息。一些人除了“虐待”自己,捎带着还“虐待”别人。
  不过,焦虑也并非有过而无功,客观地说,焦虑是人面临重要、紧迫的事情时出现的一种自然反应。这种反应有两个作用,一是“预警”作用,遇到事情,焦虑首先会给我们提个醒儿,提醒我们要小心应对;二是“动员”作用,让身体能更快地反应。由于报警在前,此时我们身体就会自动迅速地做出一系列调整,分泌大量肾上腺素,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运转加快,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有效应对当前的情况,直至化险为夷。
  说到“考试焦虑”,其实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可以看看那些想要考上名牌中学、重点大学的人,没有哪个人会掉以轻心,也没有哪个人会懒散。因为适当的“考试焦虑”会让他们有危机感,这样才会给他们动力。一旦他们想偷懒,“考试焦虑”就会让他们不能心安。因此,说句公平话,“考试焦虑”不全是坏事。
  但是凡事都得有个“度”,没有焦虑不行,焦虑太过也麻烦。这所谓的麻烦不只是开头说到的那些难受的情况,真正要命的是:过度焦虑会导致一个你愈想要,却愈得不到的结局。为什么呢?因为过度焦虑会影响现在的复习和未来的应试,使人达不到本来能达到的成绩。具体地说,过度焦虑会分散人在学习上的注意力。焦虑时,人的内心会被担心和害怕占满,大多数时间不是“忘我”地看书想问题,而是胡思乱想地担心其他事情;焦虑会破坏思维活动。这时人就“变笨”了,思维不灵活,不容易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哪怕答案就在那儿,也不容易发现;焦虑干扰回忆。回忆就好比到仓库里找东西,焦虑时回忆很像一个人在仓库里迷了路,不知道上哪儿找需要的东西。因此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况,你越着急回忆某事,却越记不起来。不去想了,那事却自己跑出来了;因过度焦虑而引起严重身心反应的人根本无法考试。
  为了消除因过度焦虑引起的紧张,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有放松训练、系统脱敏和认知矫正。这里重点推荐给大家的,便是针对考试焦虑的“自我认知矫正法”。
  考试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大家对考试所产生的种种担忧,而这种担忧又是由于大家对考试的重要性、难度以及对自己能力大小等的认识和评估所引起的。也就是说,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某些设想和估计是导致焦虑的原因。那么,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就能减轻或控制焦虑。
  “自我认知矫正法”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检查自己的担忧
  找一张纸,在一个没有干扰的地方,坐下来冷静地思考,把所有的担忧写下来。按下列方式进行:把想起的一切担忧写下来,不要去分析,不要想这些担忧好不好,也不要怕重复;整理合并已写下的担忧,去掉重复的条目,把各条担忧比较一下,把实质相同的担忧合并起来,按担忧程度的大小依次排列各条目。
  这一步实际是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担忧认知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它有三个作用:首先,这种检查过程能直接减轻焦虑。我们常常觉得我们所面对的是天下最难对付的事,简直“不得了”,其实到底有哪些事值得操心着急,我们往往并不清楚。并且,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会有意无意地回避我们真实的处境,只是一味地暗示自己往消极方面看。一旦我们全面检查,就会发现所担心的不过也就这么几条,这样就会觉得踏实一些;其次,这种检查会使我们开始以一种理智、现实、不逃避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问题。这种检查行动本身就在告诉自己,“我能够解决我自己的问题,我不是被动无力的”,这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最后,检查会使我们的担忧明确化、具体化,从而为后面的步骤做好准备。
  对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
  担忧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合理、现实的一面,也有不合理、不现实的一面,或者说从一个角度看它是合理的,从另一角度看又是不合理。分析一个担忧是否合理,应考虑它是否包含下面几种认知错误。
  是否是无事实根据的结论。我们经常在没有根据或根据不足的情况下就草率对某件事下结论。然后就只记住结论,把它当成一定会出现的情况。我们应该对着每条担忧都问一问自己“有什么事实证明这个担忧?”“这些事实充分吗?从它们出发一定能得出应该担忧的结论吗?”
  是否以偏概全。我们是否从一次考试结果不好推出了将来某次考试一定考不好?是否把某一科、某一章没掌握好就想象成自己所有科目都没准备好?是否听一个人说我们不行就以为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不行?等等。
  是否夸大和缩小。检查一下我们是否把自己的不足、缺点过分夸大,把自己的能力、优点过分缩小。这也是我们常犯的认知错误。
  是否是情绪推理。把一个人的情绪感受当作结论的依据,其逻辑是“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者,所以我一定是一个失败者”。或者“我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我肯定什么也干不好”。
  我们还可以找出其他不合理的地方,总之,合理性分析的要领是:千方百计找出担忧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从而为后面的步骤做准备。
   危害分析
  针对担忧的不合理之处,以理性的事实、常识、逻辑来驳倒它们。通常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先找出这些担忧与事实不符的或者违背正常逻辑、常识的地方,然后分析这一担忧在我们身上引起了什么反应,找出它对你的不利影响。
   得出合理反应
  以前面的工作为基础,我们得出对于该担忧应该作出的合理反应和认知。以上的步骤实际很难全部分开,但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顺序去思考就会减少一些混乱。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找一张大一点的纸,竖着分成三栏,第一栏写担忧,第二栏写合理性分析(或作用分析),第三栏写合理反应。然后由第一条担忧开始,逐步按上述步骤做。
  假设我们已经检查了自己的担忧,我们的担忧之一是,“我担心考不上大学,将来一切都完了!”
  担忧一:我担心考不上大学,将来一切都完了!
  合理性分析:这一担忧中隐含着一个假设,“我可能考不上大学”。
  是否是无事实根据的推论:“‘我可能考不上大学’这个担忧的依据不足,因为我只有一次考试不理想,而且我在最近的摸底考试中成绩过线了。我也很努力,而且还有很多天的准备时间……”
  是否以偏概全:“将来一切都完了”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可以这样考虑,“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完全取决于这次升学考试?难道没有别的升学机会吗?明年再考一次不行吗?即使不上大学,我难道活不下去吗?我是否还有更好的‘活法’……”
  危害分析:“好处,督促我努力,重视这次考试。坏处,使我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复习;使我背上思想负担,不能轻松、精力充沛地备考和应考;使我感到难受;使我紧张,影响正常发挥,考不出好成绩。”
  合理反应:“我分析了我的知识储备、自身能力和考试难度,再加上我的主观努力,我能考上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这一担忧是不合理、不现实的;即使我考不上,我也准备好了以高昂的斗志迎接新的生活。”
  在进行“自我认知矫正”时,有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可以与家长、老师、好朋友讨论,别人常常能提供一些我们不曾想到的见解和分析;一定要动笔把自我检查和自我分析写下来,不要停留在脑子里;对担忧分析不要一次贪多,不要企图一晚上把所有的担忧分析、解决完。可以分成多次来做,保证分析的可靠性;在刚开始,我们至少每天把我们的分析读一遍或默想一遍。此后一旦担忧在脑海里重新出现,我们就可以对它说:“我已经把你解决掉了,你没法再来打扰我!”如果持续出现,我们可以重复阅读或默想对该担忧的分析。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