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1+N”课后服务模式值得期待
□元 一
文章字数:

  日前,江西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课后服务内容、资源、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推行“1+N”课后服务模式。“1”是开展作业辅导类服务,“N”是开展科普、体育、美育、劳动类等兴趣活动或社团拓展类活动。
  当前,在“双减”政策推动下,课后服务已经实现了“5+2”“全覆盖”,社会效益逐步显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课后服务资源贫乏、行为“原始”,以集体讲课替代作业辅导,把户外“放羊”当作社团活动,陷入了低水平形式主义怪圈。还有些学校课后服务主打“活动”,严重挤占学生作业及辅导时间,学生回家还要完成本该在学校就可完成的作业,客观上增加了家长的育儿负担,销蚀了家长的“双减”信心。
  江西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家长急、难、愁、盼的问题,推行课后服务“1+N”模式,着力化解课后服务矛盾问题,是推动“双减”落实见效的有力举措,有推广价值,很值得期待。确保课后服务“1+N”模式高质量运行,需要更新理念,还需要行动支撑、形成常态。
  中小学校要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双减”政策中关于课后服务的要求,摆正“1”和“N”的关系。作业辅导类服务是学生及家长的“刚需”,是教师的“硬任务”“必答题”;“学有余力”是兴趣活动或社团拓展类活动的基本前提,学生不该带着过重的课业负担参加活动。基于此,学校有关机构及教师要动态评估掌握学生学业状况,结合学生及家长意愿“一生一案”,确定课后服务内容项目。同时,要强化作业辅导类服务时间、师资保障,优先满足作业辅导“刚需”,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高课后服务的家长满意度。
  中小学教师要准确领会“双减”的核心要义,克服“以时间换分数”的惯性思维,告别“大水漫灌”“题海战术”等落后的教学方式,严格执行“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规定,确保课后服务学生作业及辅导时间不“缩水”。教师要精准布置作业,平衡各科作业,确保总量不超标。要增强服务意识,消除学困歧视,助力学困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作业。还可以把难题留在学校,利用课堂练习时段或课后服务时间进行答疑辅导,把类似抄写等基础性的作业让学生带回家,确保学生回家后无障碍完成少量剩余作业。
  实际上,有针对性的作业辅导会让更多学生进入“学有余力”的状态,学生“微”负担甚至“零”负担参与兴趣活动或社团拓展类活动将成为现实。中小学校要突出育人导向,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为学生开发和提供丰富多彩的开放类课后服务。要走出“普遍撒网”“多多益善”等课程设置误区,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和平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发开放类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形成校内资源主导、校外资源补充的开放类课后服务课程资源体系。要加强开放类课后服务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此类服务的学生欢迎度,使之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一束光”“一团火”。
  总之,呼应学生及家长需求,摆正“1”和“N”的关系,优化课后服务资源要素,“1+N”模式才能叫座又叫好。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