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杨争光
文章字数:
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杨争光这个名字十分陌生。曾经给一个爱好文学的朋友说起杨争光,他问我杨争光是谁?我说《双旗镇刀客》看过吧,他是编剧;《水浒传》你看过吧,他就是编剧之一;《激情燃烧的岁月》你看过吧,他是总策划。朋友面现惊讶之色。杨争光编的电影、电视剧人人爱看,而读他小说的人远远少于看电影、电视剧的人。这,是文学的悲哀。
与一些高产作家相比,杨争光的作品不算太多,但他的作品部部都是佳作,而且十分耐读,很有嚼头。有朋友说:“杨争光的每一部作品犹如乾县豆腐脑抑或西安优质羊肉泡一样,很有味道,更是筋道,你只要尝一口,就再也放不下,非要一口气吃完不可。”诚哉,斯言。
杨争光出生在陕西乾县的一个农家,求学走出家门,成为一名作家、编剧。他骨子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他比农民更了解农民,农民的无聊、自私、愚昧、偏狭、争斗与暴力、受虐和施虐,在他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瓦解了那个所谓“健康民间”的幻象,揭发了它内在的黑暗性。他的叙事是一道闪电,穿透了这种黑暗性,看似荒诞可笑,但具有无与伦比的批判性。
杨争光的方言叙事和乡村地理学的立场,使他成为“地域文化小说”作家代表之一,这情形很像莫言和“山东高密”一样。他据守在陕西乡村,从那里展开对农民的意识形态批判。《公羊串门》《老旦是一棵树》《棺材铺》《赌徒》《黑风暴》等,都与这个沉重的母题有关。
《公羊串门》具有大部分中国作家所难以触及的特点:一种深入到民俗内部的细微叙事。从公羊对邻居母羊的“强奸”开始,一场荒谬的戏剧性冲突就此呈现。经过一场利益的疯狂可笑的争斗,这场荒诞的喜剧最终竟然以愚昧的谋杀告终。读后耐人寻味。
《老旦是一棵树》更是一幕愚昧的喜剧:从一场邻里间的通奸开始,复仇的游戏开始逐步升级:捉奸、打架、杀对方的狗乃至刨挖祖坟。最后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复仇者老旦站到对方的粪堆上,并誓言要在那上面扎根,“长成一棵树”。这种古怪的复仇方式是对乡村的邻里暴力的一种深度讽喻,从一个荒谬的细小角度推翻了草根暴力的全部意义。
杨争光的作品辨识度很高,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那种个性的味道。他的目光犀利而诡谲,方言运用得十分娴熟,简洁洗练,毫不拖泥带水。读他的小说让人体会到,人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上时常是无法纯理性生活的,他的作品中事件的发展看起来不是理性地进行,人物的心理看似处于病态,而结局却又是必然的,用人物存在性的角度去看,总是经得起推敲。
近日,重读了一遍《从两个蛋开始》,心灵又受到了一次冲击。这部长篇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北方村庄——符驮村整整半个世纪的变化。它以村民的日常生活为常态,以对国家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为骨架,记叙凡人琐事、野史村言,民俗、历史及考证,揭示世事更替、人心变化,可以说它是另一版本的“国史”。在这本小说中你看到的是人们的喜、怒、哀、乐、食、色、性,看到的是国家每一项政治运动在那一个村庄引起的具体变化。这部小说全景式地再现了上个世纪中国的真实生活样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黑色幽默的艺术审美,同时也使我们看清了我们走过的影子。
近日,我再次有幸与杨争光相见,并促膝长谈。他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思维敏锐,言谈幽默风趣,见解独特深刻、一针见血,令人叹服。前边说过,他的老家在陕西乾县,乾县与杨凌相邻,我们同为一方水土之子,因此,我们趣味相投。再者,我与他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人,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都生活在农村。高中毕业前,他是农民,他曾自嘲自己不是个好农民。我高中毕业后也是农民,也不是个好农民。他说,有许多人以为《关中匪事》是他的作品,他对他们说,他写过土匪,但《关中匪事》不是他的作品,是贺绪林写的。他又说:《关中匪事》写得好。我明白这是他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肯定吧。
我一直认为,杨争光是一个被文学界严重低估了的重量级作家,时间会见证他的作品的价值的。与他相比,我只是文学战线的一个小卒而已。
杨争光值得我永远去学习。
与一些高产作家相比,杨争光的作品不算太多,但他的作品部部都是佳作,而且十分耐读,很有嚼头。有朋友说:“杨争光的每一部作品犹如乾县豆腐脑抑或西安优质羊肉泡一样,很有味道,更是筋道,你只要尝一口,就再也放不下,非要一口气吃完不可。”诚哉,斯言。
杨争光出生在陕西乾县的一个农家,求学走出家门,成为一名作家、编剧。他骨子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他比农民更了解农民,农民的无聊、自私、愚昧、偏狭、争斗与暴力、受虐和施虐,在他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瓦解了那个所谓“健康民间”的幻象,揭发了它内在的黑暗性。他的叙事是一道闪电,穿透了这种黑暗性,看似荒诞可笑,但具有无与伦比的批判性。
杨争光的方言叙事和乡村地理学的立场,使他成为“地域文化小说”作家代表之一,这情形很像莫言和“山东高密”一样。他据守在陕西乡村,从那里展开对农民的意识形态批判。《公羊串门》《老旦是一棵树》《棺材铺》《赌徒》《黑风暴》等,都与这个沉重的母题有关。
《公羊串门》具有大部分中国作家所难以触及的特点:一种深入到民俗内部的细微叙事。从公羊对邻居母羊的“强奸”开始,一场荒谬的戏剧性冲突就此呈现。经过一场利益的疯狂可笑的争斗,这场荒诞的喜剧最终竟然以愚昧的谋杀告终。读后耐人寻味。
《老旦是一棵树》更是一幕愚昧的喜剧:从一场邻里间的通奸开始,复仇的游戏开始逐步升级:捉奸、打架、杀对方的狗乃至刨挖祖坟。最后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复仇者老旦站到对方的粪堆上,并誓言要在那上面扎根,“长成一棵树”。这种古怪的复仇方式是对乡村的邻里暴力的一种深度讽喻,从一个荒谬的细小角度推翻了草根暴力的全部意义。
杨争光的作品辨识度很高,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那种个性的味道。他的目光犀利而诡谲,方言运用得十分娴熟,简洁洗练,毫不拖泥带水。读他的小说让人体会到,人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上时常是无法纯理性生活的,他的作品中事件的发展看起来不是理性地进行,人物的心理看似处于病态,而结局却又是必然的,用人物存在性的角度去看,总是经得起推敲。
近日,重读了一遍《从两个蛋开始》,心灵又受到了一次冲击。这部长篇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北方村庄——符驮村整整半个世纪的变化。它以村民的日常生活为常态,以对国家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为骨架,记叙凡人琐事、野史村言,民俗、历史及考证,揭示世事更替、人心变化,可以说它是另一版本的“国史”。在这本小说中你看到的是人们的喜、怒、哀、乐、食、色、性,看到的是国家每一项政治运动在那一个村庄引起的具体变化。这部小说全景式地再现了上个世纪中国的真实生活样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黑色幽默的艺术审美,同时也使我们看清了我们走过的影子。
近日,我再次有幸与杨争光相见,并促膝长谈。他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思维敏锐,言谈幽默风趣,见解独特深刻、一针见血,令人叹服。前边说过,他的老家在陕西乾县,乾县与杨凌相邻,我们同为一方水土之子,因此,我们趣味相投。再者,我与他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人,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都生活在农村。高中毕业前,他是农民,他曾自嘲自己不是个好农民。我高中毕业后也是农民,也不是个好农民。他说,有许多人以为《关中匪事》是他的作品,他对他们说,他写过土匪,但《关中匪事》不是他的作品,是贺绪林写的。他又说:《关中匪事》写得好。我明白这是他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肯定吧。
我一直认为,杨争光是一个被文学界严重低估了的重量级作家,时间会见证他的作品的价值的。与他相比,我只是文学战线的一个小卒而已。
杨争光值得我永远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