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历史选择题的技巧
文章字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做好选择题首先要了解选择题。
选择题的题型构成
从形式上看,选择题由两部分构成:题干(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情景和思路)、题肢(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选项,分为正确项和干扰项);从类型上看,有比较型、表述型、材料型、不完整型、地图型、概念型、归类型、漫画型、排序型、推理型、因果型、组合型等;从内容上看,有历史要素型、史学理论型、史学常识型等。
选择题的题型特点
搞清楚题型特点是审题成功的关键,选择题的题型特点主要是: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广;题目呈现方式多样;考查综合能力;答案具有客观性、唯一性、科学性。
选择题错误的原因
几种常见的错误类型:忽视题干所给时间和关键词;概念理解不透彻,思维不到位;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特别是历史时间记不准;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不能准确区分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观上审题不清楚,审读题干与题肢不准确;解读历史材料获取信息不完整;题干与题肢关系的判断不正确;不理解题干中一些特有术语或某些词义。客观上知识迁移不到位,历史基本事实的识记不扎实;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不透彻;将试题与所学知识结合不起来;材料的主旨理解不全面;运用史学范式观察和评价历史的能力不太够。方法上解题技巧不熟练,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因果区分不恰当;理论选择题的深层思维不到位;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认识不科学;解答图表数据类选择题的能力不强。
选择题解题技巧
学习离不开解题,解题离不开技巧,科学的解题方法是事半功倍的利器。
“审”“联”“思”“定”。“审”:审题干中的限制词、中心词、关键词等,是做好选择题的前提和关键。“联”:将题干与题肢相联系,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将知识与能力相联系,做到试题分析立体化 、全 面化 和透 彻 化。“思”:思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思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选项是否与题干有逻辑联系、思选项是否关注内涵外延、思命题者意图。“定”:运用排除法、联想法、史论结合法、阶段特征分析法等,选定最合题意的选项。
题干要“五看”。看时间空间,定位答题范围;看关键词,定位答题对象,找出特殊名词、关键词,明确考查的对象;看所考查知识,定位教材内容,把选项和教材的具体知识联系起来;看题目结构,定位答题方向,搞清题中的主干语(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明确考查的意图;看题目类型,定位解题方法,搞清基本题型,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找到解题方法。
五种排除法。排谬法:排除本身表述错误的题肢,逆向选择题除外。排异法:题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旨意无关的要排除。排浊法:题肢本身正确,排除与题干无必然逻辑关系的题肢。排小法:排除题肢范围小的题肢。排旨法:思考命题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考哪个知识点,检测哪种能力?排除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题肢。
不选的原则。表述有错者不选;因果相悖者不选;正误相混者不选;题干与题肢矛盾者不选;间接联系者不选;范围不符者不选;只能说明题干局部意思的不选;选项中出现“都、完全、绝对、始终、一直”等绝对化的词一般不选。选择题答案一般是主流知识,陌生知识一般要淘汰。
常见的题目干扰方法。偷梁换柱,题目或备选项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法来设置障碍;因果混淆,将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混在一起,以造成考生的判断失误;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舍本逐末,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似是而非,选项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目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虽然整体上可以这样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鱼目混珠,选项中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以扰乱考生正常的思路;变换叙述,将教材原有叙述变换成新的面孔,或者设计出高于教材的新结论,以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主次颠倒,将相关知识的主次关系颠倒,粗略来看题肢和题干是吻合的,实际上是错误的;因果倒置,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主要考查考生是否能准确、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关系。
例 题
(2022·全国卷·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题思路】
审:一看时间空间“周灭商之后”,定位答题范围(西周);二看关键词“分封”,定位答题对象(分封制度);三看所考查知识,定位教材内容“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四看题目结构,定位答题方向;五看题目类型,定位解题方法“表述型选择题,用排除法”。西周灭商后,分封王室子弟做诸侯,去管理原来商的统治区域、遥远的东方和北方地区,说明分封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选A项。
联:从材料可知,分封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西周分封制刚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据点制度,也就是说派遣一部分周王室的政治力量到地方上去封邦建国,然后逐渐与当地人民进行融合,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这必然就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
思:思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周代“君主专制”尚未建立,选项B表述错误,用排谬法淘汰B项;思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西周时期并未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用排浊法淘汰C项;思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与材料主旨不符,用排异法淘汰D项。
定:用排除法锁定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2019·安徽文综·22)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A. 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解题思路】
理论透析法:运用相关的史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推理得出答案。
有关历史学科本身的理论,可分为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史料学只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史学即史料学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侧重从历史研究的价值功用方面表达,而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个体差异,正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才构成历史的精髓,历史学研究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向人们展示这种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并进而揭示历史演进的规律,故C项正确;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强调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服务当世,这与材料所述主旨不合,故D项错误。
【答案】C
“对待敌人要战略上藐视他,战术上重视他。”因此大家在做选择题时也应该有这个态度,还要用各种方法来找到答案。把心态放稳一些,思考放准一些,下手放“狠”一些,就不担心找不到正确答案!
选择题的题型构成
从形式上看,选择题由两部分构成:题干(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情景和思路)、题肢(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选项,分为正确项和干扰项);从类型上看,有比较型、表述型、材料型、不完整型、地图型、概念型、归类型、漫画型、排序型、推理型、因果型、组合型等;从内容上看,有历史要素型、史学理论型、史学常识型等。
选择题的题型特点
搞清楚题型特点是审题成功的关键,选择题的题型特点主要是: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广;题目呈现方式多样;考查综合能力;答案具有客观性、唯一性、科学性。
选择题错误的原因
几种常见的错误类型:忽视题干所给时间和关键词;概念理解不透彻,思维不到位;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特别是历史时间记不准;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不能准确区分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观上审题不清楚,审读题干与题肢不准确;解读历史材料获取信息不完整;题干与题肢关系的判断不正确;不理解题干中一些特有术语或某些词义。客观上知识迁移不到位,历史基本事实的识记不扎实;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不透彻;将试题与所学知识结合不起来;材料的主旨理解不全面;运用史学范式观察和评价历史的能力不太够。方法上解题技巧不熟练,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因果区分不恰当;理论选择题的深层思维不到位;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认识不科学;解答图表数据类选择题的能力不强。
选择题解题技巧
学习离不开解题,解题离不开技巧,科学的解题方法是事半功倍的利器。
“审”“联”“思”“定”。“审”:审题干中的限制词、中心词、关键词等,是做好选择题的前提和关键。“联”:将题干与题肢相联系,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将知识与能力相联系,做到试题分析立体化 、全 面化 和透 彻 化。“思”:思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思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选项是否与题干有逻辑联系、思选项是否关注内涵外延、思命题者意图。“定”:运用排除法、联想法、史论结合法、阶段特征分析法等,选定最合题意的选项。
题干要“五看”。看时间空间,定位答题范围;看关键词,定位答题对象,找出特殊名词、关键词,明确考查的对象;看所考查知识,定位教材内容,把选项和教材的具体知识联系起来;看题目结构,定位答题方向,搞清题中的主干语(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明确考查的意图;看题目类型,定位解题方法,搞清基本题型,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找到解题方法。
五种排除法。排谬法:排除本身表述错误的题肢,逆向选择题除外。排异法:题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旨意无关的要排除。排浊法:题肢本身正确,排除与题干无必然逻辑关系的题肢。排小法:排除题肢范围小的题肢。排旨法:思考命题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考哪个知识点,检测哪种能力?排除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题肢。
不选的原则。表述有错者不选;因果相悖者不选;正误相混者不选;题干与题肢矛盾者不选;间接联系者不选;范围不符者不选;只能说明题干局部意思的不选;选项中出现“都、完全、绝对、始终、一直”等绝对化的词一般不选。选择题答案一般是主流知识,陌生知识一般要淘汰。
常见的题目干扰方法。偷梁换柱,题目或备选项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法来设置障碍;因果混淆,将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混在一起,以造成考生的判断失误;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舍本逐末,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似是而非,选项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目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虽然整体上可以这样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鱼目混珠,选项中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以扰乱考生正常的思路;变换叙述,将教材原有叙述变换成新的面孔,或者设计出高于教材的新结论,以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主次颠倒,将相关知识的主次关系颠倒,粗略来看题肢和题干是吻合的,实际上是错误的;因果倒置,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主要考查考生是否能准确、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关系。
例 题
(2022·全国卷·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题思路】
审:一看时间空间“周灭商之后”,定位答题范围(西周);二看关键词“分封”,定位答题对象(分封制度);三看所考查知识,定位教材内容“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四看题目结构,定位答题方向;五看题目类型,定位解题方法“表述型选择题,用排除法”。西周灭商后,分封王室子弟做诸侯,去管理原来商的统治区域、遥远的东方和北方地区,说明分封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选A项。
联:从材料可知,分封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西周分封制刚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据点制度,也就是说派遣一部分周王室的政治力量到地方上去封邦建国,然后逐渐与当地人民进行融合,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这必然就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
思:思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周代“君主专制”尚未建立,选项B表述错误,用排谬法淘汰B项;思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西周时期并未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用排浊法淘汰C项;思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与材料主旨不符,用排异法淘汰D项。
定:用排除法锁定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2019·安徽文综·22)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A. 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解题思路】
理论透析法:运用相关的史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推理得出答案。
有关历史学科本身的理论,可分为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史料学只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史学即史料学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侧重从历史研究的价值功用方面表达,而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个体差异,正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才构成历史的精髓,历史学研究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向人们展示这种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并进而揭示历史演进的规律,故C项正确;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强调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服务当世,这与材料所述主旨不合,故D项错误。
【答案】C
“对待敌人要战略上藐视他,战术上重视他。”因此大家在做选择题时也应该有这个态度,还要用各种方法来找到答案。把心态放稳一些,思考放准一些,下手放“狠”一些,就不担心找不到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