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我的“阅读三境”
□妙 如
文章字数:
  最近品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一书,其中提到诗的境界有三层:“物境”“情境”“意境”。我陡然发现,这里的“三境论诗”,与我的读书经历非常契合,俨然就是我的“阅读三境”。
  第一层“物境”,即“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这一境界顾名思义侧重在“物”,于诗中表现为具体直观的形象,即“了然境象”以达“形似”。少年时代的阅读,我追求的便是这种一目了然的视觉冲击,当年漫画书籍横空出世,我沉醉其中,如同《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在一座座院落里走马观花、顶礼膜拜。市面上能找到、借到的漫画,我一本也不愿意落下,课上偷看、课下讨论,粘贴漫画语录作为座右铭。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半命题作文《我最喜欢的……》,本人加上的后缀是漫画名称,大家都说我是不折不扣的漫画迷。这种以生动图画为主,简短文字为辅的书籍,几乎占领了我的整个童年阅读。后来年龄渐长,兴趣才慢慢转移。
  第二层是“情境”,即“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于诗词而言,是将喜怒哀乐之情融于景。多愁善感的青春时期,我最迷恋的便是三毛的文字。当年千里求学,离开了生活数年的舒适圈,刚融入大学集体转眼又面临工作。那些人生地不熟的郁结,还有亲人去世的打击,桩桩件件,逼得我必须去面对。夜深人静,唯有躲进三毛构筑的散文世界,去感受那些遥远而洒脱的生活时,心灵才能得到片刻休憩。不如意时,便用三毛的经典语录“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安慰自己。偶有兴起,还筹划像她一样去远行,最好也选撒哈拉大沙漠。当然,尘世牵绊,便只能想想,终未成行,不过是将书中的文字反复揣摩,悲喜同她。那时,我总认为,能让读者共情,作为一本书,就算很成功了。
  第三层“意境”,即“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我将其理解为“物我合一”。人到中年,便与精彩刺激和风花雪月的阅读渐行渐远,我的看书偏好愈发理性和成熟,毕竟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回想青春岁月踩过的坑,再去品悟老子在《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人生哲理,再去感叹《论语》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大智慧,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却也清楚以前一看这些书就头痛,感觉教条,虽“恨晚”,也只能晚。值得庆幸的是,我与它们最终还是在恰当的时机相遇,并与之共鸣。这些几千年前的经典,随着我理解力和领悟力的提升,彰显出精深博大而不可方物的生命力。每每将之内化为我所用时,阅读便不再是单纯的读书,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反馈中不断得到印证,又兼具指引前行方向的重任。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阅读三境”,完美地诠释了我从“看”到“读”再至“融”的学习经历 ,真可谓:“读书之乐何处寻?阅读三境天地心!”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