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细节,成就教育之美
□郑文庆
文章字数:
  
  初看程红兵校长的《学校·细节·格局》一书书名,似乎与一线教师风马牛不相及。浏览一下,就会发现,本书主要分为管理、教学、德育三个部分,通过74篇文章,以“阐释+方法论+案例”的形式,论述了74个命题,解决了当前教育教学所面临的74个难题,与每位老师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细细品读,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当今教育现状的思考,对不良现象的鞭挞,对教师教学的见解,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令我感触最大的是“细节”这个关键词,印证了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名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才能事半功倍。当然,教育也不例外。
   细节,是一种教育应变
  程红兵校长指出:“教师有负面情绪都很正常,但教师情绪化管理就不正常了。”作为教师,如果情绪失控,就会产生影响深远的负面效果,因此,教师要理智应对课堂的突发状况。一件发生在40年前我读小学五年级的事至今记忆犹新,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不知什么时候,一位胆大的男同学在雪白的墙壁上,用毛笔写下了“×××看人大小眼”“×××疼爱×××”几个醒目的大字 。 前 两 个“×××”是我们读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的姓名,后一个“×××”是我当时的一位同学的姓名。上课了,同学们正襟危坐,等待着一场暴风骤雨的到来!可意料之外的是,张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却说要选拔两名同学赴学区参加书法比赛。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搞恶作剧的同学被“选拔”出来了!在张老师的引领下,这位同学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现在已经是省书法协会会员。
   细节,是一种教育行动
  程红兵校长主张:“没有充实的人文价值的教育生活细节,学校文化便是一个没有灵魂与精神感染力的大的空壳,就像干瘪的谷粒一样。”一线教师应该关心的是什么?那些有温度的细节,那些有品位的细节,那些有文化的细节……因为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细节组成的。
  在校门口的文明礼仪示范岗上,我们经常能发现这种现象:文明督导员恭恭敬敬地向进出校门的老师行礼并大声问好,可是,有的老师对此竟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的表情冷漠、不理不睬;有的骑车进校门,甚至于连车都不下……
  一次听课,快上课了,上课的老师来到教室门口时,看到门口有一张纸,严肃地说:“值日生马上把那张纸捡掉,其他同学把自己座位旁边的纸屑捡干净。”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离开座位去捡地上的纸屑,而这位老师却只站在讲桌前扫视着。“老师,请您把脚抬一下,让我把您脚下的纸张捡掉。”“自己不捡,都叫我们捡。”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同学小声嘀咕道。“身教重于言教”,虽没有铿锵有力的誓言,却是对教育的奥秘的最大诠释;“身教重于言教”,尽管每位教师都懂得这个理念,但是大家往往放弃了。我想,我们缺少的不是教育理念,而是教育行动。那些老师肯定不是故意怠慢值日的学生,也许他们认为自己已从内心里对这些学生表示了回应和好感;那位老师不捡起地上的纸张,也并非有意为难值日生,而是他们习惯成自然了,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要那么做。如果那些老师能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表示回敬,哪怕是微微一笑,点个头,那位老师能弯下腰捡起地板上的纸张,“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么,这些行动对学生的感召力比教师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言语说教会好上千万倍。倘若如此,哪里有必要再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班主任又何愁班级的卫生状况得不到改观呢?
   细节,是一种教育智慧
  程红兵校长认为,“宏大的口号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口号只有化为教育工作者的言行细节才能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才有意义”,“改变现状的唯一可能就是:从宏大走向细节”。的确如此,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要想在教育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从细节入手。
  曾经教过一个班级,班里有一位成绩优异却个性锋芒尖锐的女生。她是同学们口中“走过的地方草都不长”的存在,那爆棚的优越感和高高在上的自我感觉让她与周围的同学常常会产生剧烈碰撞,彼此感觉都极为不舒服。教育过程自然很辛苦,常常无功而返,甚至陷入被动,所以时时提着一根心弦。为了减少被动,我处处留心并时时积累教育素材,以便随时可以妥妥地接招,这些过程也无形间增加了我的教育智慧,也使她与同学的交往慢慢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当这位生认为同学们远离她是出于嫉妒时,我带她到校园里走走,让她看看那些树木的长势,由此体验到树木都会形成彼此的生长间距,不失自己的生长机会并不妨碍其他树木的生长,以此引导她明白一个道理:树木这样,人亦如此,自己开辟空间时也要为他人留下余地。当这位女生炫耀自己很聪明,甚至说她爸妈“傻”,且得意洋洋时,我送他一句“器小易盈,静水流深”。当这位女生嘲笑一位同学“智商短斤少两”并认为自己这样属于性情中人时,我则启迪她“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一切引导、启发和教育,只是希望这位女生能给自己的个性配上“剑鞘”,既不失自己的锋芒,又守护同学或其他人的安全。经过诸多细节的引导,这位女生渐渐体会到为人处世要“独立而不孤立”“自信而不自负”,且慢慢改善了与周围人的关系,既接受了别人,又被他人所容纳。时隔多年,当与这位女生再次见面时,她说多亏当年对她的循循善诱,才让她没有在乖张的惯性里越滑越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要生产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随着教龄的增长、教育视野的不断扩大,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教师的职责,不仅教学,还有教育。况且,小学教师不像专科医生,内科看不了外科,脑科看不了感冒,就像当年的赤脚医生,从头痛肚疼,到跌打扭伤都能看,看人看牲口看小儿看妇科,是盒“万金油”。
  细节,是一种教育情怀
  程红兵校长强调:“作为老师,要读懂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忽略孩子的视角,不能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也许我们成年人认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就是天大的事。”我想,这种视角就是儿童的视角,这种情怀即教育情怀。
  课间,我凝视着操场绿化带上姹紫嫣红的花朵,不由得想起我们班那些学生。男孩子太淘气了,有时一下课就聚集在一起打架闹事;女孩子也不省心,一有空就窝在一起议论班上哪个男生和哪个女生走得近的事。他捡到了胸卡,明明知道是谁的,却偏偏要交给你;教学活动做策划书时,号称“班级小才女”的她,明明懂得撰写,却偏偏嚷着“老师,帮帮我”。怎样看待孩子的这些事?是以成人的眼光,还是儿童的视角?这时,如果你是一脸的不耐烦,就失去了一次关爱学生、与学生零距离进行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扎堆打架闹事,或许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理当引导教育;议论男女之事,抑或青春的萌动,宜疏不宜堵。捡到胸卡交公,为的是求得老师的赞许,可别嫌麻烦,舍不得花那一两分钟,在《班级好人好事登记簿》上记录下他的事迹。懂得撰写活动策划书,偏说不懂,为的是得到老师的关注,乃至关爱,想让老师手把手地教她。尽管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我还是亲自指导,“帮帮”她。因为它带给了学生精神的愉悦,学生感受到了老师是关注她的,从而有利于她学业的发展和身心的成长。
  我想,这反映了程红兵校长“孩子的健康就是教育质量,孩子的阳光就是教育质量,孩子的发展就是教育质量”的儿童主体教育思想。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所以,我们不能只用成人鉴赏的眼光、教师专业的眼光去要求学生,还要以儿童的视角、心理去审视儿童,去观照我们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起点。
  掩卷沉思,细节是什么?我认为,细节,是一种教育应变;细节,是一种教育行动;细节,是一种教育智慧;细节,是一种教育情怀。细节有何用?闻名世界的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说:“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我想,大概这就是书名《学校·细节·格局》第二个关键词“细节”的主要内涵吧!我们缺乏的不正是这种细中求精、精中求细的“细节”精神吗?或许我们的学生一生成就不了大事,但如果他们做好了每一件小事,这何尝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呢?也许我们的教育永远无法达到完美,但如果我们做好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完美呢?
  “细节,成就教育之美”,这是我读了程红兵校长的《学校·细节·格局》一书后的最大收获。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