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物象类命题作文如何正确审题与精准立意
——以近年陕西中考作文为例
文章字数:
  □张海朋
  物象即客观的事物,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真实存在、具体可感,物象类命题作文就是以一个客观事物的名称为题目中心词的作文。
  众所周知,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审题即审视作文题目要求,领会题目的指向和意图;立意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作文的主题或者中心。审题与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学生写作文时的基础。
  综观现阶段学生的习作现状,对物象类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普遍存在不准不清、不深不新的问题,致使肤浅俗套甚至偏离“航线”的作文时常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对此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思想认识不足、研究力度不够、方法掌握不牢。对此,笔者在实践中探索提炼了物象类命题作文正确审题与精准立意的五种策略方法,以期对师生的教与学有所启示。
  聚焦“字词”,知微见著
  首先要教会学生仔细辨别物象题目的“修饰限定词”“关键字”“中心词”,正确理解其字面意思,然后由表及里,推断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所蕴含着的丰富信息,发掘题目背后的深意,进而确定作文主旨或者中心所指,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分析过程往往被学生忽略,认为有些小题大做,但事实证明,此法对促进学生准确洞悉题目的深意屡试不爽。
  如陕西中考作文《合唱》的审题立意,“合唱”是一个常见词语,也是学生都体验过的一种艺术形式。究其字面含义,中心词“唱”即“唱歌”,而歌曲是优美动听的艺术品,唱歌是一项怡情赏心的艺术活动。这样的艺术品和艺术活动是几个人甚至很多人“合”着演唱完成的,是合作的成果,倘若其中一人不守规定、旁逸斜出、标新立异,那么合唱就会出现不和谐之声,这件艺术品就会有瑕疵,这场艺术活动就会宣告失败……在这样“品字析词”的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把作文的主旨立意深化定位为赞扬团结合作、凝心聚力的精神品质,这样的审题立意应该是准确而不失深刻的。
  发挥“联想”,由此及彼
  联想是看到某个人或某种事物从而想到有相同特征或属性的其他人或事物。教学中启发学生打开思路,紧扣题目物象的某一特征、某一属性展开联想,同时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化实为虚,赋予题目物象以新的内涵、新的喻义,可以有效抵达审题立意的深处。
  如物象类命题作文《我心灵的甘露》的审题立意,中心词“甘露”本义是指大自然中甜美的雨露。抓住其“香甜”“甜美”的特征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赋予它新的象征义和比喻义。学生一般很容易就能认识到“甘露”可以是让人醍醐灌顶的至理名言;可以是让人获益良多的经典名著;可以是切中肯綮的一句教诲;也可以是催人奋进的一件事情,因为它们都能给自己成长的心灵以滋润、以营养,这样由此物及彼物的联想,就赢得了审题立意的深远。
  又如陕西中考作文《阳光》,我对学生审题立意的启发过程如下:
  师:“阳光对于人类不可或缺,它有什么作用呢?”
  生:“能带来光明、热量,能滋养万物、引发光合作用。”
  生:“能透射天上的乌云,能消融积雪。”
  师:“如果让你用‘阳光’比喻成长中某一段温暖的记忆,你会想到什么?”
  生(思考片刻,各抒己见):“运动会上跌倒时对手伸过来的帮助之手,比赛失败时老师送来让人振奋的慰藉之语……”
  实践证明,当记忆的闸门借助联想的力量打开,开启深邃广博的审题立意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关注“热点”,化远为近
  正所谓“旧瓶装新酿,方得一脉香”,引导学生在审题立意时紧扣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为司空见惯的物象题目注入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新鲜血液,并融入自己富有个性特征的认知、体验和感受,化远为近,彰显一名当代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可较好地取得作文主题立意的深刻性和新颖性,提升读者的关注度。
  如陕西中考作文《答卷》的审题立意,有学生紧扣完成“答卷”的前后过程,把自己正在体验的学习答卷放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中,并征引“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句,类比自己的成长是“时代在出卷,青春在答卷,祖国在阅卷”,道出了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努力成才的青春心声,如此审题立意既与时俱进,又真切生动。
  再如陕西中考作文《合唱》的审题立意,有学生总览了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始发到2023年年初全民抗疫取得伟大胜利的三年峥嵘历程,以一个当代中学生的感恩视角,把作文立意定位为“礼赞伟大的抗疫精神”,把举国上下众志成城、防疫抗疫,最后取得胜利比作一曲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大合唱。这样的审题立意,关注了社会热点,比喻巧妙且意蕴深远,对于初中生来说难能可贵、值得肯定。
  放大“细节”,以小见大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当融入了人的情感,自然物象的内涵就会变得多元。但倘若面面俱到,难免失之疏浅偏颇。对此,要引导学生在宽泛的范围内学会“择其一点,不及其余”,重点聚焦“小一点儿”“实一点儿”的事例,把一些“真一点儿”“细一点儿”的情节放慢放大,以小事显大爱、以实事抒真情,进而使作文取得扣人心扉、动人心弦的立意效果。
  如陕西中考作文《为我心中那片海》的审题立意,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借助象征和隐喻,化实为虚,把“海”定位为母爱亲情,讲述了在自己十几年的成长中母亲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关爱琐事。客观评价,这样的审题立意十分准确,也较为深刻,但总感觉缺少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于是我进行了立意上的升格指导,启发其不必事无巨细,可尝试择取一些典型深刻的事例、刻骨铭心的细节,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各个方面精雕细琢,重点突出母亲独自一人照顾“我”时那艰难无助但又竭尽全力的情状。几番修正之下,文中的小事小细节逐渐丰满,有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由一般的感恩母爱扩展到了对母亲独自一人撑起一个家的坚韧品质的赞美,立意一下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级和境界。
   巧设“双线”,绘形摹神
  有些物象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审题立意倘若只注重于内在情理的启发与获取,一味去追求思想的温度与高度,而忽视了与物象变化的深度融合,作文往往会表现出枯燥说理的弊端。对此,可引导学生把物象变化和物象变化所承载的情理发展作为贯穿全文的暗线或者明线。双线并行就能使作文立意获得“形”(形象性)和“神”(深刻性)的齐头并进。
  如文章《赶考的棉树》,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物象变化线”,即父亲修剪多余的棉树枝——修剪后的棉树茁壮生长——父亲告诉我棉树的生长规律;另一条是“人物活动线”,即“我”因为兴趣耽误学业——高考前夕逃学回家——返校学习后考上大学。线索一明一暗,使文章“人生路上要学会取舍”的主旨立意深刻而不浅陋、形象而不枯燥。
  例如物象类命题作文《翻过那座山》,为了实现立意的形象与深刻,我启发学生也尝试设置“物象变化线”和“人物活动线”。引导之下,有学生把自己的一次爬山经历放在考试失利的背景之下,把眼中现实之山与心中考试难关这一抽象之山巧妙联结。明写自己在咬牙坚持、汗流浃背地攀爬中领略到了一程又一程的风光,暗写内心由考试失利后的沮丧失落,到重新振奋,再到自信乐观的起伏变化。双线交织,生动地表现了积极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成长感悟,进而使作文立意“形”(形象性)“神”(深刻性)兼具。
  总之,物象类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有许多角度可选、有许多方法可用,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学生根据具体题目,选择适合的方式高效切入。以上五种方法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补充,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明辨之、深思之、巧借之、多练之,培养和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如此才能赢得审题立意的正确、精准、深刻和机敏。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