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新职业来了 近七成受访者觉得技能培训很重要
文章字数:
   □孙山 矫芳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模式的转变,出现了一批新兴职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正式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新职业的出现,对相关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要求。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3%的受访者建议增强新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63.4%的受访者认为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受访者中,84.1%的人已经就业,11.3%的人还在上学,3.3%的人待业。
  北京某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刘淳(化名)觉得,新职业相关专业不像传统的学科,已经有了成熟的培养体系,与新职业相关的新专业的学习,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断摸索实践的过程,“比如我所学的专业这学期新开设了Python编程课程,以前没有过,连老师之前都没有教过。老师们都是提前学然后再教我们”。
  在北京从事物联网项目工作的罗娟(化名)认为,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践机会很重要,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心仪的方向加以倾斜。
  罗娟建议,学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学生,除了选择本领域的工作,也可以尝试一些相关的行业,或者考虑读书深造,在硕博阶段选择一个主攻的细分领域。
  对于新职业的发展,调查中,69.3%的受访者建议增强新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63.4%的受访者认为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0.5%的受访者建议高校建立与新职业相匹配的专业。
  “经济发展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和内容,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现象。从人员开发与管理的角度讲,新职业的发布肯定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对于新职业未来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建议,一是要加强对新职业的研究,这是现在比较缺乏的。二是新职业的宣传和职业培养方面要因势利导,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不能只停留于发布新职业,还应该有后续的监督工作。对社会大众、求职者、学习者和潜在的求职者有更好的引导,促进产业的发展,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做好职业的名称、推广和规范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进一步结合我国的产业布局以及未来前瞻性的展望、战略规划等,为国家、社会和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进行服务。从微观层面讲,在人才培养的内容和专业设置以及考生报考志愿方面,都应该有一个联动的机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认为,对于新职业的人才培养,高校的课程设计应该结合产业的应用、社会的需求。“高校的一些应用型的专业、服务于当前某些产业,因为如果对社会发展没有足够敏感度,没有敏锐的感知、接受和转换能力,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也是对应用型高校和专业的一个很高的要求”。
  蒋承认为,相关专业学生应该用更长远的、学习的就业观去看待未来的职业发展。“学生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从高校、就业初期获得的知识是否是今后几十年里能够应用的技能,是否仍旧有收益。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是‘做中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把本职工作做好,另一方面也要更多地关注职业未来的发展”。
  关于新职业会带来的变化,调查中,64.8%的受访者觉得未来职业选择会更多样,61.5%的受访者觉得职业与兴趣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47.9%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人们的就业方式会更灵活,47.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专业化分工会进一步细化。
  谈及未来无人机行业的发展,从事民用无人机相关工作的罗云(化名)告诉记者,在农用方面,无人机的使用给农业合作社、大型农场和农垦集团等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还有很多大学生在这一领域进行创新创业。“在此次新职业出台之前,无人机培训学校的注册非常麻烦,我觉得新职业的发布会让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更加顺利”。
  “未来已来,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就在那里,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我觉得对于新生事物的探索,怎么谨慎都不为过。”罗云对记者说,无人机这种空中AI机器人与科技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需要不断地探索,“现在一些相关人才还很缺乏。我愿意看到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尤其是研究无人机的测绘技术,成为未来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基底数据采集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