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阅读,右手写作
文章字数:
假期我拜读了崔永元、管建刚合著的《儿童作文与实话实说》这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实用性的教育书籍。走进书中,我被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与观点所陶醉;走出书外,引起了我对学生作文困境与应对策略的思考。
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里,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怕作文”。每当写作时,总是紧锁眉头、咬笔头或“挤牙膏”般“挤”出些干巴巴的文字。开头没思路下不了笔,内容流水账写不出亮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同题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而且年级越高,孩子对写作越没有兴趣,作文的拉分现象则更明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陷入作文困境是有缘由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缺失于“多阅读”;二是缺陷于“勤积累”;三是缺乏于“常练笔”。
多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其实,写作的尴尬就折射出了阅读的现状。
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或由于内心浮躁,或因为疲于应付繁琐的学习、活动事务,导致有心读书的学生不多,有阅读计划的学生更是少数。即使读了书,也仅仅是读课本之书,读考试之书,读娱乐之书。
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必需。一是扩大范围,不要局限于某一类书籍,要跨越门类,博采众长。二是计划阅读,每学期系统地读一两本经典名著。三是且读且思,在读中思考,在思中感悟,在悟中写作。
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没有掌握这种能力的学生,能更为迅速、顺利地完成各种作业。在他们的脑力劳动中没有死记硬背,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合理的存在。他们阅读教科书或别的课外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他们在阅读过后,能更清晰地领会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以及相互制约。渐渐地,他们的写作能力亦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升,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只要遇到适宜的温度、空气、阳光和水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勤积累
——不会作诗也会吟
“生活里到处都是素材,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管建刚老师指出了积累之于写作的意义与价值。当下,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因为无“米”,不是从别人文章里搬“米”,就是向“网站”借“米”。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无米可炊”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因此,让学生积累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积累素材,言之有物。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写作时遇到自己平时关心、熟悉的事物,写起来就感到轻松;反之,写起来就费劲。譬如,《我喜爱的一种动物》这个题目,有的同学平时对动物了解不多,自然就无话可说;而有的同学家里正好养过一些小动物,并且和它们建立了感情,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
其次,积累语言,言之得体。语言是文章的零件。积累语言是潜在的,就像把零件分门别类放在仓库里;习作则是现实的,就如按照图纸把零件装配成机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每一位同学不仅要重视积累成语、歇后语、谚语、名人名言,还要多记精彩的句子和段落,还可多摘录好的开头和结尾……在读书笔记中,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再次,积累方法,言之有序。在作文教学中,学生除了积累素材、语言,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摄取写作的方法。在阅读中,可积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例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可积累抓住重点词语把句子写准确、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可积累谋段布篇的方法,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综合关系、概括与具体关系以及句子前后照应的方法等。
从次,积累情感,言之鲜活。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文字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作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习作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进入一种情不由衷的境界,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最后,积累思想,言之有理。人的灵感火花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如果你不及时把握,可能就再也寻找不到它了。所以,一旦有了新的想法,新的体会,新的感悟,新的见解,就应该及时记录下来,记得多了,就会汇成思想的“海洋”。
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多重记忆,立体积累;不是杂乱无章地记,而是整理构建,系统积累;不是一曝十寒地记,而是博览广记,随时积累。积累的时空无处不在,积累的内容丰富多彩,积累的方法灵活多样。我想,只要勤于积累,就能促进运用,学生也就不愁无“米”可炊了。
常练笔
——亲自下河知深浅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更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那如何才能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呢?
一是真实意识。就儿童作文而言,真实才是文章的灵魂。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体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书的观点也与陶行知先生的经典之语一脉相承。作文恰似做人,好的作文一定要说真话。在本书中,率真耿直的管建刚竟然直言不讳地讲述自己曾经的经商心路历程,以及亲人无证驾驶等“丑事”。一般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管建刚却背道而驰,借用家丑话题打趣,调侃与反思并存。从这个角度而言,作文课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课了,更是育人指导课、思想品德课。
二是激励意识。作文不仅要学“术”,更要有“道”。激励学生想写、爱写、乐写,也是如此。管建刚老师解决之“道”是发表,他甚至风趣地把作文与发表的关系比作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我想,一次习作发表或获奖,或许就可以增强孩子的写作信心,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让他们产生无限的写作内驱力。即使未能发表或获奖,至少学生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三是榜样意识。言传不如身教,要想让学生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首先要增强榜样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如果教师经常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自然会喜爱写作。兴趣、爱好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当教师把它种在学生的心田,再用耐心去浇灌,小小的种子就会爆发出勃勃生机,长成参天大树,启迪心灵,滋养智慧。
掩卷沉思,我心里更有一份期待,期待这些东西,能成为鼓励我与学生不断前行的力量。读写为媒,教学相长。左手阅读,右手写作。
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里,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怕作文”。每当写作时,总是紧锁眉头、咬笔头或“挤牙膏”般“挤”出些干巴巴的文字。开头没思路下不了笔,内容流水账写不出亮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同题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而且年级越高,孩子对写作越没有兴趣,作文的拉分现象则更明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陷入作文困境是有缘由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缺失于“多阅读”;二是缺陷于“勤积累”;三是缺乏于“常练笔”。
多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其实,写作的尴尬就折射出了阅读的现状。
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或由于内心浮躁,或因为疲于应付繁琐的学习、活动事务,导致有心读书的学生不多,有阅读计划的学生更是少数。即使读了书,也仅仅是读课本之书,读考试之书,读娱乐之书。
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必需。一是扩大范围,不要局限于某一类书籍,要跨越门类,博采众长。二是计划阅读,每学期系统地读一两本经典名著。三是且读且思,在读中思考,在思中感悟,在悟中写作。
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没有掌握这种能力的学生,能更为迅速、顺利地完成各种作业。在他们的脑力劳动中没有死记硬背,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合理的存在。他们阅读教科书或别的课外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他们在阅读过后,能更清晰地领会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以及相互制约。渐渐地,他们的写作能力亦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升,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只要遇到适宜的温度、空气、阳光和水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勤积累
——不会作诗也会吟
“生活里到处都是素材,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管建刚老师指出了积累之于写作的意义与价值。当下,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因为无“米”,不是从别人文章里搬“米”,就是向“网站”借“米”。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无米可炊”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因此,让学生积累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积累素材,言之有物。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写作时遇到自己平时关心、熟悉的事物,写起来就感到轻松;反之,写起来就费劲。譬如,《我喜爱的一种动物》这个题目,有的同学平时对动物了解不多,自然就无话可说;而有的同学家里正好养过一些小动物,并且和它们建立了感情,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
其次,积累语言,言之得体。语言是文章的零件。积累语言是潜在的,就像把零件分门别类放在仓库里;习作则是现实的,就如按照图纸把零件装配成机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每一位同学不仅要重视积累成语、歇后语、谚语、名人名言,还要多记精彩的句子和段落,还可多摘录好的开头和结尾……在读书笔记中,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再次,积累方法,言之有序。在作文教学中,学生除了积累素材、语言,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摄取写作的方法。在阅读中,可积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例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可积累抓住重点词语把句子写准确、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可积累谋段布篇的方法,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综合关系、概括与具体关系以及句子前后照应的方法等。
从次,积累情感,言之鲜活。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文字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作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习作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进入一种情不由衷的境界,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最后,积累思想,言之有理。人的灵感火花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如果你不及时把握,可能就再也寻找不到它了。所以,一旦有了新的想法,新的体会,新的感悟,新的见解,就应该及时记录下来,记得多了,就会汇成思想的“海洋”。
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多重记忆,立体积累;不是杂乱无章地记,而是整理构建,系统积累;不是一曝十寒地记,而是博览广记,随时积累。积累的时空无处不在,积累的内容丰富多彩,积累的方法灵活多样。我想,只要勤于积累,就能促进运用,学生也就不愁无“米”可炊了。
常练笔
——亲自下河知深浅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更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那如何才能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呢?
一是真实意识。就儿童作文而言,真实才是文章的灵魂。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体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书的观点也与陶行知先生的经典之语一脉相承。作文恰似做人,好的作文一定要说真话。在本书中,率真耿直的管建刚竟然直言不讳地讲述自己曾经的经商心路历程,以及亲人无证驾驶等“丑事”。一般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管建刚却背道而驰,借用家丑话题打趣,调侃与反思并存。从这个角度而言,作文课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课了,更是育人指导课、思想品德课。
二是激励意识。作文不仅要学“术”,更要有“道”。激励学生想写、爱写、乐写,也是如此。管建刚老师解决之“道”是发表,他甚至风趣地把作文与发表的关系比作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我想,一次习作发表或获奖,或许就可以增强孩子的写作信心,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让他们产生无限的写作内驱力。即使未能发表或获奖,至少学生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三是榜样意识。言传不如身教,要想让学生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首先要增强榜样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如果教师经常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自然会喜爱写作。兴趣、爱好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当教师把它种在学生的心田,再用耐心去浇灌,小小的种子就会爆发出勃勃生机,长成参天大树,启迪心灵,滋养智慧。
掩卷沉思,我心里更有一份期待,期待这些东西,能成为鼓励我与学生不断前行的力量。读写为媒,教学相长。左手阅读,右手写作。